20140316自由時報  媚日?是!又怎樣?
台灣印象 -
作者 自由時報   
2014-03-17

統派說KANO媚日,那就把話攤開來講。媚日,統派用詞;台灣人用台灣觀點,那叫親日,是親日又怎樣?從歷史看,合情合理,可保衛生活方式,哪裡錯?

與其揣度魏德聖到底想說甚麼,而攻擊電影作者,不如用客觀社會角度來看。電影完成後,從公開上映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脫離作者成為社會公器,人人可以盡情盡興詮釋;而客觀上,最重要的是超高票房這件事實,到底反映甚麼?

應該客觀看的理由是,電影史證明某「類型電影」風行、某作品超高票房,都準確反映當時的「社會集體情緒」。譬如一九三○年代歌舞片大行其道,是因為一九二九年經濟大蕭條,好萊塢電影工業引領風潮,各國都盛產夢幻式歌舞片,提供大眾宣洩焦慮情緒,看歌舞不傷腦筋,又賞心悅目逃避現實。

從這個角度切入,最該關切的核心在,幾天內觀眾就以「自發性群眾運動」形式創造超高票房,群眾到底要宣洩甚麼?由擺在眼前的事實來看,與群眾觀影經驗嚴重對立的,是傾中政策所引起的社會不安與民怨之高漲,所以第一、是衝著政府,第二、是衝著文化認同。

你可以說魏德聖「抓得住」社會集體情緒,而不能倒果為因,說他利用電影宣傳日治時代的美好。如果他「沒有抓對」社會集體情緒,就引不起共鳴;引不起共鳴,就沒有高票房;若沒有高票房,統派怎會不敢面對民心顯現,而集體焦慮?

那麼魏德聖到底抓對了甚麼?很明顯,人民不放心馬英九!反感馬的中國認同,焦慮會被馬出賣。經濟大蕭條,看歌舞逃避現實;馬首任就職三個月後上映的「海角七號」與六年後的「KANO」都呈現往日的文化之美,觀眾愛看反映的是日治時代比現在好,反映的是對馬的「投降式親中」厭惡到爆!

親日,是當然!因為日本與台灣都尊崇普世價值,中國卻誓言反對普世價值。用買票進電影院參與「懷念日治時代美好」的集體儀式,反擊國民黨執意出賣台灣,剛剛好而已。

(作者范姜提昂  曾任電影行銷主管,現為北社法政組副召集人)
 


分享:Facebook! Plurk! LINE send!  
  
 
< 前一個   下一個 >
© 2024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台灣人拜台灣神 不做無根之民
Joomla!是基於GNU/GPL授權的自由軟體. 中文版本由TaiwanJoomla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