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於鄭惠中暴力事件後)
永無止盡的恐懼-劉耀廷遺屬
劉耀廷的雙胞胎女兒劉美虹、劉美蜺,還在母親施月霞的肚子裡,父親就被抓了,父親被槍斃時,她們11個月大,然而她們一生都背負著政治犯家屬陰影。
劉耀廷的雙胞胎女兒劉美虹、劉美蜺5歲時的照片,父親被捕時,她們還在母親的肚子裡;父親被槍殺時,她們11個月大,從未和父親見面。照片翻拍自《無法送達的遺書》
陳美虹(冠養父陳顯榮姓):父親的苦難結束(指被槍斃),我們母女三人的苦難正開始。由於週遭對我們母女的猜疑,每一個地方都沒能住久。(母親)靠著幫人做衣服謀生,日夜賣力地工作。母親的顏面白晰,沉重、疲倦,很少展現笑容,我們也沒高興開心過,在那種環境下,塑出我們悲觀敏感的個性。(引自2011 綠島˙和平˙對話/永不開花的枯葦)
劉美蜺:「白色恐怖」無所不在,無以名狀。勉強倖存的政治犯親屬,就算勇敢而謙卑地活了下來,依舊要坐心理的牢。至今我依舊非常自卑,神經質,即使在大白天,我依舊習慣把窗簾拉上,害怕有人在外面偷看,監視。
劉耀廷的妻子施月霞因緣際會(請自行看書),後來嫁給同為政治犯的陳顯榮,成功大學物理系教授,報紙對這件事的報導標題為「大學教授迎娶寶美樓酒家女」(施月霞因沉重家計,後到酒家賣唱,此為日治風僅提供喝酒聽歌的娛樂場所)。
陳顯榮家族在嘉義是受敬重的家族,父親陳慶元是嘉義中學校長(1945/11-1947/2),家中六兄弟因228、白色恐怖折損五人(連同陳顯榮),當校長的父親因「管教兒女不嚴」,被解職後憂鬱而終。
劉耀廷的女兒陳美虹,1985年和白色恐怖時期政治犯吳俊宏結婚,吳俊宏1972年因「成大共產黨案」入獄。
劉耀廷的妻子施月霞、女兒陳美虹皆因乳癌早逝。
原本只是好奇的查資料,卻發現看也看不完的網狀人物故事。曾有人對我說:「你寫的文章怎麼那麼悲情?」這是真實的台灣歷史,不是嗎?總之,話說回來,誰是劉耀廷?他是這一連串故事的起點。
劉耀廷與妻子施月霞,他們的婚姻是靠自己努力爭取來的。照片翻拍自《無法送達的遺書》
劉耀廷,澎湖人,1925年生,「省工委台北市工人工委會大安印刷廠支部案」被捕,遭槍決於29歲。真是一位年輕的爸爸!
他幼時搬遷到高雄,中學舉家到日本,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學校法科(自由民主風氣的大學),頗有藝術和音樂天分。終戰後回台在高雄州立女子高等學校(今高雄女中)任教英文與美術科目。1949年遷居台北,於「大安印刷廠」擔任經理,負責人則為知名才子呂赫若。印製地下宣傳文件,國民黨視為「反政府」的刊物。這一年8月發生「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案」,印刷廠結束。
1951年1月28日,返回高雄的劉耀廷和施月霞結婚。1952年10月17日,劉耀廷深夜在家被捕。
1952年12月1日,獲准與家人通信,1954年1月18日,寄出最後一封信,歷經15個月又12天,劉耀廷共寄出40封信(像言情小說般的情書)。被捕後一直到槍決,禁止和家人見面。
「吻這信送給我夫!!」施月霞寫給劉耀廷的獄中書信,唇印就像他們新婚熱切的愛,透過信紙要穿越黑牢帶入微光。倒是,這是哪一牌的口紅,經過60年居然鮮豔不褪色?(畫錯重點)照片翻拍自《無法送達的遺書》
1954年1月29日,被槍決(結婚三週年隔日),罪名:印製叛亂文件,加入叛亂組織,著手顛覆政府。沒有起訴書,沒有判決書,只有一張令人錯愕的領屍通知單,如同書上所形容「祕密逮捕,祕密偵訊,祕密審判,祕密改判,祕密槍決。形同謀殺。」
本篇作者胡淑雯,有一段細膩的觀察文字(《無法送達的遺書》163頁):
直到今天,61歲的劉美蜺依舊無法安適地,將家裡的窗簾拉開,無條件信任陽光,害怕窗外有人監視、害怕電話遭到竊聽。這樣一件看似瑣碎的小事,直指「白色恐怖」的特質:它無所不在,無可消失;它從來不曾「過去」,從不只是「過去」的事。恐懼像一片淤塞的傷口,在時間的長河裡不言不語,持續發炎潰瘍,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劉耀廷槍決前的照片,和原本的他相比,消瘦到可見顴骨,臉上不是恐懼而是掛著笑容。胸前貼著錯誤的名字劉耀「庭」,從起訴書開始,全都寫錯他的名字,官方一點都不在乎這個人是誰,也未影響判死的事實。
書中原圖說包括許多資訊:這是槍決前一刻,劉耀廷留給世間的笑容。為了向獨裁者交差,每一個死刑犯都被「當局」拍下「生前,死後」的照片,給「上面的人」,尤其是蔣介石過目。從被捕到刑死,15個月又12天,劉耀廷從來不曾獲准與他的妻子施月霞,見上任何一面。劉耀廷死於1954年1月29日,結婚三週年隔天。照片翻拍自《無法送達的遺書》
自認為正義使者的鄭惠中在暴力打人事件中,是加害者,後續卻形塑自己是被害者的形象,欺台灣人太甚,有資格住在台灣坐享福利嗎?看清楚了,上述才是被害者,劉耀廷原判五年徒刑,最後改判死刑;即使是小三學生的雙胞胎姊妹,經常被人指指點點「雙生仔本來姓劉,她爸爸是匪諜被槍斃的,她媽媽以前是個酒家女」。
(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無法送達的遺書》-黑獄泣血夢中尋影的微光1:曾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