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source: 吉野驛站前)
找回失落的吉野驛
大地讀書會光唐解析(2011/12/27)
mp3下載
花蓮縣吉安鄉『慶修院』,創建於1917年,前身是日本真言宗高野派『吉野布教所』,是日治時期移民花蓮的日本人信仰中心。1945年,改名為「慶修院」,1997年,由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花蓮縣吉安鄉早期為原住民阿美族的活動範圍,舊稱「知卡宣(Cikasuan)」,在阿美族語中係指「薪柴很多的地方」,漢人則譯為「七腳川」。
1910年,日治政府在吉安鄉設立「荳蘭移民指導所」,並大量由四國德島縣移民進駐,因移民多住在德島縣吉野川沿岸,因此取名為「吉野」。吉野村成為台灣第一座官營移民村。1937年,東部地方改制,設置「吉野庄」,劃歸花蓮港廳花蓮郡管轄。終戰後,設置花蓮縣吉野鄉,1948年,易名為「吉安鄉」至今。日治時期通往吉野村的稻住街景,稻住街為今花蓮市中華路、中正路一帶,昔時為水田,後來市區擴展至此,台灣人習慣稱之謂「田底仔」。
1910年,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開始建設花蓮璞石閣(今玉里)間的輕便鐵路 ,1914年,設置吉野驛 ,1926年,完成總長171.8公里的台東線鐵路。隨著鐵路的開通,一批又一批從日本四國渡海來台的移民,經由鐵路來到吉野村,開創自己的新天地 ,同時,西部的客家移民也沿著鐵路,在吉野驛下車、落腳。
1948年,吉野驛配合鄉名和地名改為吉安。站址位於今吉興路和稻香路路口,稻香路到底即是當時站址,1980,北迴鐵路全線開通,吉安站往北遷移1.3公里 ,設置新站。1980年,舊吉安車站裁撤並遭拆除,但是圍繞著吉野驛衍生的站長宿舍、貨運行、票倉等老房舍,仍默默的佇立在鐵道邊,成為吉安鄉一處寧靜的角落。
舊火車站前,一棟建於1930年,保存完好的日式宿舍,是當年村民黃文嵩經營的貨運代辦站,2009年,黃文嵩的孫子們拿到了一只徵收公文,鄉公所計畫將稻香路,從13米拓寬為15米,正好橫切過老貨運行,老屋即將被拆除。黃家人不斷向鄉公所與縣政府陳情,希望能暫緩稻香路底50公尺的拓寬工程。他們指出,稻香路底從吉興路通往舊車站的這一段廣場,因為鐵路阻隔是一條死路,並沒有迫切拓寬的必要性。
2010年,黃家向花蓮縣政府文化局申請,將老屋登錄為歷史建築,惟審查委員認為資料不足,暫緩登錄。2011年9月,推土機逼近稻香路口,老屋的拆除迫在眉睫。黃家第三代的年輕人,舉辦吉野驛生活圈老照片展,並且發起「保留吉野驛」廣場連署,短短一天就得到200多人的連署支持。
「吉野車站前廣場」曾是吉安鄉人重要的生活圈,尤其是吉安鄉的客家人,該廣場上的貨運行老屋更有獨特的歷史意義。鐵路高架遙遙無期,如果道路地下化就根本沒必要拆除老屋。究竟是拓寬一條死路比較急迫,還是保護老屋比較急迫?
根據調查,吉安鄉的日式房舍,已經剩下不到15棟。當地價上漲,一棟棟老屋難逃被拆除重建的宿命,有些建築物被指定為古蹟,因為妨礙私人利益而被連夜拆除,但有人卻願意放棄私利,選擇讓老屋的生命延續,替後代留下活的歷史遺產。歷史空間的保存,對於在地文化的理解與與歷史記憶的傳承影響深遠,地方政府是否能換個角度,檢討道路拓寬的必要性,聆聽居民的心聲,為歷史讓路?建於1980年的介石廟(中正紀念堂) 可以公告指定為國定古蹟,而建於1930年的吉野驛貨運代辦站及具有時代意義的站前廣場空間,卻無法保留?
參考資料:
1.阿榮的花蓮旅遊資訊部落格
2.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人文數位與GIS學程的教學網站
3.痞客邦 PIXNET
4. PeoPo 公民新聞
5.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官方部落格
6.飛行場の測候所
7.喚醒被遺忘的車站--留下我們的吉野驛廣場
8.yam天空部落
9.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 臺灣歷史檔案資源網
10.國立臺灣大學特藏資源展示系統
11.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國家圖書館
12.維基百科
Giya
延伸閱讀:
連署:喚醒被遺忘的車站--留下我們的吉野驛廣場
光唐專欄
光唐的 Face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