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體字為楊緒東醫師撰寫之書評
著者於結論中,所敘述的這些話,值得全段摘錄。
其重點在於,台灣的知識領導階層,要能夠瞭解到,台灣人所要的是什麼?是否取得多數的共識?對於革命所產生的後續效應,是否可以做出因應的措施,執政者對於人民抗衡的行動,若是持續冷漠以對,革命的引爆點,會於集體情緒逆衝的高峰,突然點燃,而造成執政者無法收拾的局面。
革命是時空中的特殊事件,它發生在一個客觀的社會環境中,且社會環境又反過來影響革命。沒有人可以預知革命爆發的確切時間和地點,以及當權統治者可能採取的對抗行動。導火線通常是無可預測且難以控制的,對外的戰爭、飢荒、以及天然或人為的災難,都可以被積極的革命者和政治組織家,用來聚集與動員不滿份子發動革命。此外,當權統治者對不滿份子的要求所作的反應,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這一因素必須和反對者的反應程度精確地聯繫起來。作為一個現代的革命者,必須熟知如何引導不滿份子的方向,如何選擇最佳的時機攻擊反革命者。同時也要特別注意和掌握,當權統治者有時候在面臨群眾的要求時,或者有時候只為了要加強它的控制,會做出使群眾有理由和方便攻擊它的愚蠢行為。
不管怎麼說,在某種程度上,暴力或暴力威脅是每個革命誕生的催生婆。若一個政權正在衰微,或反抗的風潮已準備得很充分時,當權統治者也許面臨稍微的壓力威脅時就投降。但是若此種威脅並沒有預期的效力時,只好依靠暴力,暴力革命因此爆發。這個過程是一般性的說明,更詳細的解說,革命運動的發動可以找出三種基本的形態。
第一種形態是當權統治集團的內部派系間,或者當權統治集團和被統治集團間的爭執,在現有的政治權力架構中逐漸擴大。這種政治性的爭執常披著法律或憲法的合法外衣進行,但是當此持續的爭執一直無法達成妥協或減輕時,可能就引起突來的革命或內戰的暴力事件。這種衝突很難找出一個精確的起點,並且常常只限定於政治權力的鬥爭。
第二種是軍事政變的形態,這是由少數幾個積極的狂熱份子突然興起,奪得國家機器的即刻控制權。嚴格來說,它不能算是一個革命,除非它能帶來一連串真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等更廣大層面的變革。
第三種形態是由群眾勢力本身或有群眾支持的游擊戰鬥員發動的武裝行動。此種敵對狀態最先仍可能是由溫和的方式開始,因為群眾在本質上是傾向愛好和平的。但是在客觀的社會條件蘊釀下,譬如政治失調,以及爆發革命的導火線衝擊下,或如當權統治者施行暴力,群眾只好轉而相信暴力。這種形態有兩個主要變數:(1)革命領袖是由群眾的支持而產生;以及(2)小型的游擊攻擊行動希望能爭取群眾的支持,並喚醒他們。總之,群眾的支持是這一種革命形態的基礎,群眾和當權統治集團是背道而馳的。所以這一種形態有一個重要持徵是:所有主要的革命參與者,基本上都不是現有政治權力結構內的人,甚且立於現有政府結構之外。
最後,有一點需要注意,由於革命產生自群眾的需求,積極的革命者在推動革命運動時,必須相信暴力,但是不可迷信暴力。
劉重義、李逢春,2006,"國際環境對革命運動的影響",《革命運動研究》,前衛出版社,台北,pp.312~314。
(全文完,撰於2009/02/10)
延伸閱讀:
革命運動研究-我讀.我見(3)
革命運動研究-我讀.我見(2)
革命運動研究-我讀.我見(1)
Hsutung's BLOG
楊緒東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