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02大紀元時報  誰養活中國?中國糧食安全受關注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80902大紀元時報  

☉季達

  在糧食通貨膨脹日趨嚴重的年代,如何讓13億的中國老百姓填飽肚子就成為中共控制通貨膨脹的首要目標。在工商業高速發展、城市工業區和主要耕地交疊、及創造產量奇蹟的雜交水稻問題漸現等背景下,中國發展是否將成為國際糧價高居不下的關鍵,已成為國際上關注的話題。

糧食價格成控制通貨膨脹最優先項目


蘭州的居民王吉對近年物價上漲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當地的有名小吃「蘭州拉麵」了。「去年還是兩塊錢一碗,今年一開春就變成了四塊五,有的五塊了。」當地一家拉麵館的馬老闆則覺得挺委屈:「牛肉漲了,油漲了,電漲價了,煤也漲價了,連鋪租都漲了不少,我這牛肉麵不漲,根本活不下去呀。」

在王吉和馬老闆的價格對峙當中,麵粉價格卻不是重要的因素。中共對糧食價格進行嚴格的「調控」,麵粉價格作為政府控價的商品,近年的漲幅其實並不大。以中國小麥主要產區之一山東的價格來衡量,2006年中國際市場小麥價格開始大幅上漲的時候,山東麵粉出廠價約為1,900元人民幣左右,而到2008年中,價格約為2,300元,兩年間的漲幅大約為2成多,遠遠低於國際市場超過1倍的漲幅。

2007年年底,中國宣布取消小麥、稻穀、大米、玉米、大豆等84類原糧及製粉產品的出口退稅,2天之後,再次宣布從對小麥、玉米、稻穀、大米、大豆等57類原糧及其製粉產品,徵收為期1年5%至25%不等的出口關稅,同時對小麥粉、玉米粉、大米粉3種商品的糧食製粉,實行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

中國媒體報導說,消息宣布後,國際市場糧價大漲,中國國內商品交易所糧價期貨則普遍下跌。國內外糧價出現巨大鴻溝。比如大米,目前國際米價每噸達到上千美元,而國內不過2,600元人民幣左右,國際價格是國內價格的將近3倍。

顯然,中共通過國內外市場的嚴格分隔,達到控制糧食價格上漲的目標。事實上,去年底北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北京就已經確定了2008年中國經濟工作的重點在於「控制通貨膨脹」。作為消費物價指數中權重最大的糧食價格,必然首當其衝受到第一優先的「控制」。

「這完全可以理解,中國有2.4億人口每天收入1美元之下,他們用於食品的開支占總開支的6、7成。糧價一漲,這些人立即陷入飢寒交迫,社會穩定肯定馬上出問題。」一位四川省的官員私下對《新紀元》記者說,因此糧價是北京最重視的商品價格。

事實上,中國大陸內部的糧食價格,主要控制在兩家超大型企業手上,一個是中糧集團,一個是中糧儲集團,前者控制了糧食的市場價格,而後者控制著糧食的收購價格,其經營不論盈虧都有中國財政部的支持。而其間的價格,則由國務院和發改委來「建議」,這是「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環節。

糧食補貼補給誰?

2008年2月和4月,中共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等5部門兩次提高稻穀和小麥的收購價,將本年新產稻穀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水準,即每50公斤稻穀最低收購價分別比2007年提高7元;小麥比2007年分別提高3至5元。兩次累計稻穀最低收購價提高9%至10%、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提高4%至7%。

然而,對於耕種糧食普遍虧本的農民而言,4%至10%的提價幅度遠遠不夠,尤其是相對國際市場的大幅度漲價而言。這反過來又成為抑制糧食生產的最主要因素。中國最近10多年來的經濟「高速增長」,政府收入平均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年平均增長8%到10%。而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每年僅有5%左右。即使是這個增長數字,「出外打工」收入還占了60%以上。

「為什麼不能高價出口點,提高糧價,讓農民多賺點錢刺激農民多種糧呢?」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盧鋒就有這樣的疑問,「糧食政策和糧食安全,最重要的是搞對糧價。」

事實上,糧食價格上升而發生的農產品收入增加,大部分都被農資產品價格的上漲吞沒,農民並沒有獲得太多的好處。以尿素為例,1998年中國尿素價格約在每噸800元人民幣,而2008年初已經上升到2,500元。這個比例,遠遠比糧價的漲幅大得多。
中國大約有30多萬個化肥企業,它們同樣叫苦連天。化肥、農藥、農用薄膜等基本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同樣受到中國發展改革委員會的「建議」價格限制。在石油價格大幅上漲的前提下,這些企業鮮有盈利者,以致普遍開工不足。

北京很清楚知道這個問題。因此,當國務院準備拿出資金補貼農業的時候,便遇到了補貼誰的問題。發改委的意見,是補貼給化工企業,而不是直接補給種田的農民。「直接補給種田的農民,在中國目前的體制下基本做不到,補在糧食價格上,大部分補貼會被基層糧庫套走,而通過基層政權直補給農民,一是效率低,難以監督,二是可能導致發生更大的社會問題。」農業部的一位官員說,「前兩年『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的教訓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