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4大紀元時報  外商「中國夢」破滅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1114大紀元時報 

☉王涵/整理

自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共政府發布一系列吸引外資優惠政策,讓外商趨之若騖,湧現一股淘金熱。然而30年來真正賺到「一桶金」的少之又少,更常上演的卻是一幕幕悲劇和鬧劇,猶如飛蛾撲火,抵不住誘惑而跌入陷阱。時至今日,許多外商幡然醒悟,經商不只是「逐利」,還需要一個尊重產權和人權的經商環境,企業才能發達興旺。──以下轉載自《新紀元周刊》143期


全球外商 中國「淘金熱」結束

☉華明

80年代初,中國大陸經濟處於崩潰邊緣。中共當局不得已提出「改革開放」、「引進外資」的經濟政策,掀起全世界商家爭相投資、搶占中國市場的高潮。

大批外商憑藉雄厚資金、技術實力,在中共政府的優惠政策下,「先占市場再尋求最大利潤」。到90年代,幾乎所有知名跨國巨頭都湧入中國市場,並以驚人速度完成「跑馬圈地」的過程。

在中國進出口總值中,外商投資企業的貢獻占55.48%,世界500強幾乎都來華投資。與此同時,外資公司還占據了中國60%進口份額。

外資出現撤離潮

從2006年起,外資企業風光不再。中共政府逐步推出兩稅合併、外資併購政策、以及堵絕1/3假外資等措施;另外,並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稅、徵收國土稅、海關徵收加工貿易保證金,加上2008年初的勞動合同法,導致外企生產成本大幅上漲。

隨後即出現一波外資撤離潮,2007年,占中國加工貿易企業半壁江山的港企,逾萬家撤資離去,北方近百家韓資企業撤離,也有外資企業將中國生產基地搬遷至東南亞國家或印度。今年初,美國銀行、瑞士銀行等拋售中國銀行股權,套現數十億美元,不少外資也陸續中止與中國上市公司的專案合作。

但近幾個月,外企撤資的主因不再是成本問題。10月4日德國《商業日報》報導,由於中共政府運行政策不透明和地方保護主義,歐洲企業對於在中國業務十分擔憂,有60%德國企業停止了他們在中國的投資計畫。

10月9日,傳媒大亨魯伯特•梅鐸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媒體峰會上呼籲中國開放媒體市場,讓更多外國公司在中國營運。這位曾傾注全力打進中國市場,被指非常懂得向中共政府彎腰並放棄新聞原則的媒體大亨,10年後不得不承認敗北。

9月30日,法國達能集團(Danone)與中國合資夥伴娃哈哈的長期糾紛達成協定,達能出售在中國最大的娃哈哈飲料集團51%股權,由中資掌控。達能和娃哈哈自合資運作10年,娃哈哈又建立一批與達能沒有合資關係的公司,達能的名聲在中國嚴重受損。

分析師認為,這次大型中外合資企業的破裂,再次證明在中國經營合資企業的難度。有時合作夥伴會竊取公司機密、欺騙甚至破壞企業,而法律途徑對公司的運作幾乎沒有任何影響。

美國椅子製造商Zero1將把生產基地由中國遷回密西根州格林威爾。創辦人瓦迪塞瑞日前表示,很多企業沒有考慮龐大運輸成本,尤其是必須吞下整個貨櫃都是瑕疵椅子的成本,這是後勤方面的一大惡夢。

有日資企業表示,即使違約也要撤。日本貿易振興機構還舉辦了「在華投資企業順利撤資工作研討會」,為欲撤資企業提供法律、資訊等方面援助,有日資企業也已做好了撤資與違約訴訟的準備。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張育林曾表示,去年中國大陸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家數下降27.3%,而今年初,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較上年同期下降 26.23%。中國吸引外資最大省份的廣東,據統計,1至8月新簽外商直接投資專案同比下降46.4%,合同外資金額下降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