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的歷史分野,使台海兩邊的經濟水準產生巨大的差異。例如,1943年,台灣每人每年的鐵路客運量為253公里,但中國大陸一直到1986年才達到240公里;1941年,台灣每千人平均擁有5部電話,中國大陸一直到1983年才達到這個標準。
又據1939年東京「三省堂」出版的《列國國勢要覽》載,迄1938年止,台灣的鐵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為中國大陸的46倍,每萬人為中國大陸的16倍。
(參見表
6)
表6 1939年的鐵路總長及密度比較
國
家
或
地
區
|
鐵
路
總
長
|
每百平方公里平均
|
每萬人
平
均
|
國
家
或
地
區
|
鐵
路
總
長
|
每百平方公里平均
|
每萬人
平
均
|
萬公里
|
公里
|
公里
|
萬公里
|
公里
|
公里
|
美
國
|
41.02
|
5.2
|
32.4
|
英
國
|
3.26
|
13.4
|
7.0
|
蘇
聯
|
8.26
|
0.4
|
4.9
|
日
本
|
2.35
|
6.1
|
3.4
|
印
度
|
6.91
|
1.5
|
2.0
|
朝鮮半島
|
0.47
|
2.1
|
2.2
|
加
拿
大
|
6.80
|
0.7
|
62.8
|
台
灣
|
0.34
|
9.3
|
6.4
|
德
國
|
5.84
|
12.4
|
8.8
|
中
國
|
1.06
|
0.1
|
0.2
|
法
國
|
4.39
|
8.0
|
10.5
|
「滿洲國」
|
0.70
|
0.6
|
2.1
|
說明:1.
鐵路總長包括產業鐵路。
2.
當時的印度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四國。
3.
當時的德國包括今德國,及併入立陶宛、波蘭的東普魯士、西里西亞。
4.「滿洲國」指中國東三省。故加上東三省後,中國的鐵路密度,每百平方
公里為0.2公里,每萬人為0.4公里。
|
茲再以二次大戰前後數年的每人平均發電量作一比較。
表7 台灣與中國大陸每人每年的平均發電量
(單位:千瓦)
地區、倍數
|
1932年
|
1936年
|
1943年
|
1945年
|
1947年
|
說 明
|
台 灣
|
9.8
|
27.0
|
46.7
|
10.0
|
30.5
|
中國大陸部分,1943、1945年,僅限實際控制區的「大後方」數省。
|
中國大陸
|
0.9
|
1.6
|
0.2
|
0.2
|
2.4
|
倍 數
|
11
|
17
|
233
|
50
|
12
|
資料來源:李筱峰「解讀二二八」。
兩岸的經濟水準之差距如此鉅大,故1945年2月,蔣介石於重慶的「台灣省行政幹部訓練班」致詞時,不得不承認:
「日本治台多年,成績甚佳,吾人接管之後的治績,若不能超過日人,甚或不及日人,皆為莫大之恥辱,….」
1946年9月,上海密勒氏評論報(載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外國記者眼中的台灣》,1946年發行)的記者於考察台灣後報導說:
「…最低層之農民,亦能有電燈照明,台灣的動力站,凡三十四處,原有電力為32萬千瓦,…中國除了東北以外,還沒有這樣的水電網堪與之頡頏。」
在教育方面,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所撰之《台灣史》載:
「據民國33(1944)年調查統計,當時國民學校第二號表(閩客住民)908校,學生數86萬6361人,第三號表(原住民)36校,學生數1萬386人,而台胞之就學率為71.17%。」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所編的《外國記者眼中的台灣》一書第57頁更指稱:
「本省識字者已達71%,這比中國內地自然高出許多,在日統治時代,台籍適齡童子,均受小學教育。」
再以國民所得及國民平均壽命作比較。
根據張國興《日本殖民統治時代,台灣社會的變化》一書記載,1937年,日本國民所得為191美元,台灣則為115美元,當時的台灣國民所得僅次於日本,名列亞洲的第二位。
又根據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一書記載,在國民平均壽命方面,日本在1935~1936年,男性為46.92歲,女性則為49.63歲;台灣在1936~40年間,男性為41.1歲,女性則為45.7歲;而中國大陸到了1942年,男性為33.8歲,女性則為38.0歲。
由此可見,愈是文明進步的國家,人民的教育、經濟水準、國民所得、平均壽命,愈見優勢。
台灣的進步,戰後來台的中國大陸人士亦多表肯定。例如,大陸記者江慕雲於上海所編的《為台灣說話》一書就說:
「從祖國來的接收大員、視察大員、旅行觀光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不稱道台灣好,台灣富庶,建設好,…有人說,假如這50年不是日本人在經營的50年,而是我們經營的50年,恐怕基隆還沒有成為現代化的港市吧?…..」
上海「新中華」半月刊,也有文章說得極其明白:
「台灣在國人心目中,是一個清潔美麗的綠島,….許多人因內地空氣的惡劣,生活的不安,都想舉家遠避,離開京滬而去台灣,打算在這唯一的乾淨土上,重建他們的生活,發展他們的事業。」
天津「大公報」,在二二八事件爆發前15天的一篇社論中也指出:
「直到現在,台灣比較還是一片乾淨土,…說來慚愧,這片乾淨土之所以為乾淨土,還是日本五十年統治的遺產。…台灣人民知識高,習慣好,人人有生活技能,又不求奢侈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