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 一.兩岸貿易方面 二.我對大陸投資

1.華東已成台商新愛

 

2.電子電器業獨占鰲頭

 

3.採購、人事最早實施本土化

 

4.永續經營兼顧分散風險

 

華東已成台商新愛

二、我對大陸投資 
第一、中國大陸已成為台商對外投資的最愛與首要地區。累積 1952至 2002年5月,我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依經濟部投審會資料,累積已達2萬4,672件,金額高達210.94億美元,佔我對外投資第一名,比重高達39.22%,平均每件投資金額85萬美元。(見兩岸經貿估計月報,117期91.5,PP26-29%)另據經濟部投審會表示,7月1日開辦的企業登陸的補辦許可業務,截至11月8日止,累計辦理3,097件,投資金額19.58億美元,平均每件金額63.25 萬美元,由短短幾個月就有三千多件偷跑者補辦手續,可見台商投資大陸熱,仍未退燒。

第二、華東已取代華南成為台商新的群聚投資地區。據經濟部投審會資料顯示,2002年1-5月到江蘇投資佔58.55﹪,比廣東的19.69%超出甚多,累計歷年投資到2002年5月,台商到江蘇省投資已有6,184件,金額80.19億美元,佔全部的38.02%; 其次為廣東的861件,金額70.64億美元,佔全部金額的33.47%,可見華東已成台商新愛,且平均金額較廣東為大。其次各為福建的3,158件,金額18.24億美元,佔8.65%;河北則有1,752件,金額11.87億美元,佔5.63%;再次才是浙江的1,278件,金額10.38億美元,佔4.1%,顯然台商仍以華東、華南投資最多,華北再次之。

TOP

電子電器業獨占鰲頭

第三、投資行業以電子及電器製造業最多。2002年1-5月,它幾乎佔所有金額的一半(49.42%),累積至2002年5月,則仍以電子電器業獨占鰲頭,佔全部的31.52%,其次為基本金屬製品業,佔8.2%,再次為7.39%的塑膠製品,6.46%的食品飲料,6.41%的化學製品,以及5.07%的非金屬及礦產製品業,很顯然,此六大產業為超過5﹪的行業。(見兩岸經貿統計月報107,2002.5.9.298)

第四、台商投資大陸已有產業群眾化現象。台商投資的第一階段,主要為傳統的勞力密集業,主要是從事外銷的中小企業,且集中在華南沿海。第二階段則以科技與資金密集業為主,主要為中大型、上中下游及中心衛星體系廠商,其中尤以97後到大陸的資訊電子通訊為主要代表。第三階段則為大陸入世後的新貴,主要為上市上櫃的資訊半導體、金融保險證券業、工商服務、旅遊、物流及公共建設行業,很顯然,在不同的階段,各有不同的台商產業相繼投入。(詳見表二)

第五、台商投資已愈來愈大型化及兼業多角化,尤以晚到者,大都加碼加速投資,它們大都在廣州深圳、上海、北京設立總公司或成立旗艦店,並因觸到商機而開始由專業走向多角化,且有不少因製造業進入房地產與通路及物流服務業。

第六、台商在大陸的經營已走向連鎖體系化。 其中最顯著莫過於上中下游與中衛體系聯袂生產,如高科技定居在昆山、蘇州與吳江,另製造業台商又在大陸重建供應鏈體系,商業則以連鎖經營,部分且與製造業採取同樣的步調,跨地區經營,台商已由華南北擴到華東,部分亦轉到天津北京的華北與華中的武漢等。

TOP

採購、人事最早實施本土化

第七、台商已在大陸落地生根。且為求取競爭優勢,已紛紛在當地實施本土化,其中採購、人事與生產的當地化最早實施,再次才是第二代來此就學,進而在當地貸款就地取財,並將部分研發設計功能,放在大陸子公司。 據筆者對大陸台商所做的調查,發現台商已有相當大的比例在落實與當地的關係,其中:

1.台商增加採購當地的原物料與零組件者高達81%,減少者只有1%,不變者有11%。此種情況,不管是上海或武漢、福建、廣東台商,差異均不大,福建台商在當地採購甚至高達90%。
2.台商任用當地人擔任中級以上幹部的比例應已高達75%。其中,廣東最高(79%)、上海次之(75%)、武漢再次之(70%)、福建最少(67%)。減少任用當地幹部以福建地區台商最高,但也只有10%,其他地區在4%以下。然任用當地幹部,此方面不變者各地差異不大,皆在12%與22%之間。

3.台商增加在大陸當地銷售的比例,已明顯增加,比例高達六成。其中上海最高(72%)、武漢(65%),與福建(63%)相差不多,廣東則明顯較低(43%),此與廣東從事外銷較多有其關係。而台商減少在當地銷售的比例卻很少,從上海的6%到廣東1%並不大。但銷售不變者,則有較大的出入,廣東有35%、福建亦達30%、武漢也有26%、上海只有13%;台商全部未變者則有24%,顯示應有相當比例台商,並未改變他們的營運模式。

4.台商在當地的設計開發比例亦在提高之中,全部台商平均高達59%。其中廣東69%最高、上海59%亦高、武漢48%與福建43%,相對較低。台商減少在當地設計開發的比重顯然較少,全部台商平均只有3%,武漢與廣東台商都未有減少者,只有福建減少10%相對較多。至於不變者亦高,平均高達25%,其中武漢35%、福建30%、上海26%,只有廣東18%,低於平均值,顯示台商產品設計開發在大陸當地執行雖有增加的趨勢,但亦有相當的困難度。

5.在當地取得貸款或資金週轉愈來愈多,比例亦有43%。顯示有相當比例台商資金已就地取財,但這一部分各地台商的差異甚大,其中武漢有65%、上海有53%、福建有40%、廣東只有24%。此顯示各地台商的特色,武漢與上海以做內銷較多,他們在資金週轉的需求上,已逐漸與當地金融機構相配合;福建與廣東,尤其是廣東,大都以外銷為主,其資金週轉相對不以當地金融機構為主,故其不變者應較高,廣東不變者57%、福建33%、上海30%、武漢只有22%,但總平均不變的台商亦有38%,顯示台商在大陸的資金週轉仍是有問題。其中,減少在當地取得資金週轉者以武漢的13%最高、福建10%次高、上海為0%、廣東0%,二地相對影響較少。

6.台商生產技術來自當地的比例最低,全部平均只有32%。然而,各地台商利用當地的生產技術之比例卻有相當大的差距,最高為武漢的38%、廣東也有38%,上海26%與福建23%相對較低。但不管怎樣,顯示有三分之一的台商已逐漸將研發本地化,此未嘗不是一種警訊,因研發技術當地化,說明其大陸子企業已有相當自主與未來性,與台灣母公司的關係則將日趨於淡薄。 而認為不變者也很高,全部台商平均為48%,其中上海52%、福建47%、廣東46%,只有武漢39%,稍低些。至於認為減少者,全部台商平均只有41%,廣東與武漢且高掛0%,只有福建13%較高,上海只有6%。

TOP

由台商企業功能與本土化的比例高低可看出,台商在當地落地生根已是個趨勢,此一則降低成本,一則增加競爭力,提升其核心優勢,且增加其營運自主性。而零組件與原料的當地採購高達81%,任用當地人當中級以上幹部亦有75%,顯示台商對台灣本土採購將減少,且台幹在大陸的工作機會亦將被壓縮。台商在大陸增加內銷市場的開拓,產品設計開發亦增加其在當地的執行(比率已在六成左右),可見大陸市場對台商依存的重要性,以及大陸本地已在設計開發上增加其優勢基礎,值得關注。

另有四成三已在大陸可貸得週轉金,顯示大陸已在金融領域上加強服務台商。有這麼高比例在當地取得週轉金,對我銀行的登陸中國大陸,必然增加其營運壓力與緊迫性。生產技術部份已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台商表示來自當地,亦表明中國大陸各方面都在進步,連技術提升都有這麼高,值得我經貿部門警愓。當然,各地台商在企業功能的本地化上,亦表示存在著其差異,此顯然不只是地域因素,產業特性以及從事內外銷的營運方式亦有其影響。

TOP

永續經營兼顧分散風險

第八、台商已愈來愈重視大陸市場的開發,筆者將此現象稱之市場腹地化。其中,不只是外銷者已開始兼做內銷,而是台商拓展市場已有更多的落實動作,如建立銷售通路渠道,各省設立分公司,就地掌握經銷商,加強物流功能與落實服務,且加強開發自創品牌,由貼牌OEM車改為創牌的OBM來營運。

第九、台商已把大陸企業的經營永續化。 當然,形勢比人強,台商去大陸投資,長期必然要落地生根,才有錢途。其中最主要的改變為以大陸視野來看商機與未來發展,人才的培用與接班亦要佈局,企業才能永續發展;研發創新亦不可疏忽;回饋當地,成為本土化公司,為當地人所肯定,都是經營永續化的作為。
第十、台商為求長治久安,亦開始分散風險,以保障自身權益。這方面包括在歐美或東南亞設廠,或將部分資金放在港澳大陸之外,分散投資亦是好的方式;在第三地註冊,也是自求多福的做法;平常灌輸台幹與員工要有風險與危機管理,更是不可或缺者。

(台商張老師服務團團長陳明璋為中國台商投資保障促進會理事長暨國立台北大學企管系教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