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20大紀元時報

布吉納法索農民在台灣農技團教導下,勤奮地趕在雨季結束前完成插秧,創造出巴格雷墾區千萬畝良田。(中央社) |
【大紀元訊】台灣技術團又創造巴格雷墾區的「綠色奇蹟」。1994年台布復交後進駐布吉納法索的農技團員,在攝氏45度的西非荒漠,教導當地農民建構水利工程、插秧,如今巴格雷農墾區已碧波萬頃,兩旁農田井然,布國農民的喜樂成為技術團最甜蜜的負荷。
據中央社報導,隨著外交部長陳唐山出訪西非友邦布吉納法索,步出機場,映入眼簾的不是荒煙蔓草,而是井然有序的首都瓦加杜古街道,伴著布國人民熱情親切的笑容,扭轉非洲給人的印象--黑暗落後大陸。
離開首都瓦加杜古前往台灣援建的巴格雷農墾區,三個多小時車程,沿途一片雜草、樹叢,突然出現矗立巴格雷墾區標示牌的三叉路口,眼前出現潺潺水流、蟲鳴鳥叫,兩旁農田井然,皮膚黝黑的農夫農婦耕作其間。
農技團水利技師吳正吉說,自台布在1994年復交後,農技團進駐巴格雷右岸墾區,到處是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但這裡不是戰場,而是農技團水利專家為開鑿水渠,引火藥炸開岩層,最後建構跨越溢洪道235公尺長的倒虹吸工、580公尺長的渡槽,以及60公尺長的三跨公路橋樑工程,成為當地工程標準典範。
布國主要河川之一的那干貝河,由於流量充沛,布國政府就在東南邊的巴格雷地區蓋水庫,運用豐沛的水資源。農技團靠著落差和水的重力,建造一條長達15公里的主幹渠、40公里的支渠,並利用給水門控制流量,構成網狀的灌溉和排水系統,最後才能呈現「碧波萬頃,巴格雷農墾區化腐朽為神奇」的景貌。
布國每年6至10月是雨季、11月至次年1月較舒服,2月至5月最熱時還會高達攝氏45至50度。農技團長李正宗表示,在這裡工作,最困難的不是艱難的工程,而是惡劣的環境。墾區旁邊就是巴格雷水庫,「與水為伍」的情況下,蚊蚋叢生,瘧蚊密度非常高。
吳正吉也說,在巴格雷地區,得瘧疾是家常便飯,就像台灣患感冒一樣,他在布國5年多來,也曾得過三次瘧疾,還有一次是傷寒、瘧疾一起得,「那時感覺真是痛不欲生啊!」
前農技團長方英彥也這樣說,「支持我們日復一日工作不歇的,是看到荒地變成稻香村,農民的辛勞有具體的成果,糧食問題得到解決。」
目前巴格雷右岸墾區已安置農民1,200戶,約12,000人口,左岸墾區639農戶,約6,400人口,每戶農民分配土地一公頃,全都參加農技團辦理的農民訓練,教導他們種植水稻,每公頃每年兩穫,每穫單位產量平均達5公噸,巴格雷墾區年稻穀量可達18,000公噸,成為名符其實的「西非荒漠上的台灣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