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24自由時報
《白樂崎專欄》
當今年的蒙特利會談終將照常舉行的消息傳出後,我們總算可以再度把焦點集中在美台整體溝通的問題上,尤其是台灣在野黨的動作對某些重要議題所可能造成的衝擊。由於國際社會的注意焦點都集中在卡崔娜颶風、伊拉克、伊朗、中東及北韓等地情勢,海峽兩岸的問題似乎未在媒體及美國政府內引起太多注意。然而,這並不表示一切風平浪靜。
美國與台灣之間的溝通系統係在一九七九年改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不久成形,美台政府交往的規定是由美國國務院所片面建立,其最根本的目標是要避免觸怒中國(同時也預期台灣恐怕撐不了多久)。這些規定包括了許多細節,如美國政府可以跟台灣的那些代表、以何種方式在何種地點會面,雙方書信往返中避免使用政府標誌、旗幟,以及數不清的其他規則。許多國家早已直接把台灣官員視為民間代表來繼續合作。但美國卻選擇了缺乏效率、浪費成本,而且根本毫無必要的溝通方式。
在老布希政府任內的最後一年,美國曾試圖更新這些規定,卻遭到政府官僚阻撓(因擔心惹惱中國),一九九二年總統選舉後此計畫更完全遭到擱置。柯林頓政府隔了許久之後才接手去做,但此時美國的政策是要改善與中國的關係。自從美國政府向國會公開提出所謂的「台灣政策檢討」後,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小改變:例如名稱改為使用台北(而非台灣),舉行低於內閣層級的經濟會議,包括在某些情況下准許內閣層級的經濟官員訪問,以及准許台灣高層官員過境美國等。但檢討報告中卻有更多的聲明是要向中國保證,美台之間的根本議題並未改變。
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過程中,一九九六年的飛彈危機卻促成美台安全官員之間的溝通出現重大改變。首先是要協調飛機的航向以免發生互撞意外,其次美方必須解決台灣關係法中規定,一旦台灣遭受攻擊時美國應協防台灣的問題(此事已延遲了好幾年)。接下來,美國軍方派出更多短期人員,以便與台灣軍方在技術問題(伴隨著更先進的設備而來),或如何研擬戰略計畫上合作。現在美國的現役軍官已可被派赴美國在台協會任職。
其實,在民間團體往來中也可以找到這種務實的經營方式,也就是一步一步來,不要打草驚蛇。在美台早期的「非官方」關係中,雙方最重要的一場雙邊會議就是美中經濟協會與中美經濟合作策進會(USA-ROC
Economic Council╱ROC-USA Economic Council)的年會。對美方而言,這場會議最大的問題在於美商總是搞不清楚ROC到底代表著什麼。但美商都知道台灣(台灣製造)。美國政府並不樂見到協會改名,但由於美中經濟協會是民間實體,因此政府也無法多加干預。台灣方面則反對此議。然而,協會需要吸引更多會員參與,而會員必須知道協會是與台灣,而非中國交涉的組織。所以美中經濟協會先是把信箋上的標誌改成了USA-ROC
(Taiwan) Economic Council。一兩年後,協會的名稱又悄悄地改成了美台商業協會(US-Taiwan Business
Council)。天並沒有因此塌下來。台灣這邊的對應組織的英文名稱現在則是ROC-USA Economic Business Council。
這種緩慢又曲折的改變方法為何有時能夠成功?中國必然會加以反對,聲稱此舉形同鼓勵台獨,但隨著通訊技術愈來愈先進,假如想在官方管道外進行溝通,根本很難阻止。但此一問題最主要的根源在於「面子」,這是更難克服的另一個障礙。美方雖然對此知之甚詳,但由於其主要考量在於與中國在諸多議題上維持關係,而台灣只是其中的一項,因此美國政府幾乎無可避免地傾向於避免改變。
台灣這邊則傾向於大力宣揚台灣在某些議題上「獲勝」的努力,過去這種作法純粹是出於自豪,但隨著台灣的民主化發展,政治領袖更需要讓選民知道施政的成績。不幸的是,避免公開宣傳,才是更能讓台灣有所斬獲的方式。
美台之間的溝通和相關規定近年來已有一些改善。布希和陳水扁政府都是自二○○○年開始執政,而在許多方面,如台灣總統過境美國或放寬軍事設備出售執照等,都使雙方關係更為增進。然而,台灣此後的持續民主化卻也帶來了許多不同的難題,更演變成台灣與中國間的問題以及國內政壇鬥爭,在民主體制中這或許是正常現象,但對於美台均面臨的敏感安全問題而言,卻可能帶來危險。
美國主張維持兩岸現狀的基本政策,經常受到中國與台灣雙方的挑戰,因而也愈來愈被視為站不住腳。
美國國內對於美台政策議題一直缺乏共識,雖然各方說法紛紜,但其中在政府和民間的支持者都較多的一派,乃是認定美中關係幾乎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傾向於要求政府更常採取有利於中國而非台灣的作法。另一派則提出許多不同的優先議題,其中最有力的一項是安全議題,這不僅是基於台灣關係法中的法律規定,也牽涉到更廣泛的區域安全利益。除此之外,尤其是美國民間,則最關心人權、透明化及民主等重要議題。在布希政府任內,這個面向的力量經常強大到足以達成其目的。
對台灣而言,台灣未來的走向現在又出現一項新的元素,甚至可能獲得多數選民接受。部分觀察家認為,在野黨正在改變他們眼中的台灣利益,從視中國為敵、利用模糊策略來迴避中國的要求、同時視美國為最主要支持者,轉變到現在愈來愈向中國靠攏、而對與美國關係的立場則愈來愈曖昧。在目前的情勢下,執政黨始終無法對反對黨朝此一新方向移動提出挑戰。
美國對台灣國內的複雜政局似乎並無太大興趣,但仍需要蒐集所有相關情報,以利研判在這些狀況下如何因應才最符合美國利益。美國對美台溝通管道和相關規定所設下的種種既有限制,此時尤其迫切需要改進。(國際新聞中心俞智敏譯)
(白樂崎先生曾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現為本報團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