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24
在野黨親中 改變美在台利益

 

2005.10.24自由時報

《白樂崎專欄》

當今年的蒙特利會談終將照常舉行的消息傳出後,我們總算可以再度把焦點集中在美台整體溝通的問題上,尤其是台灣在野黨的動作對某些重要議題所可能造成的衝擊。由於國際社會的注意焦點都集中在卡崔娜颶風、伊拉克、伊朗、中東及北韓等地情勢,海峽兩岸的問題似乎未在媒體及美國政府內引起太多注意。然而,這並不表示一切風平浪靜。

美國與台灣之間的溝通系統係在一九七九年改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不久成形,美台政府交往的規定是由美國國務院所片面建立,其最根本的目標是要避免觸怒中國(同時也預期台灣恐怕撐不了多久)。這些規定包括了許多細節,如美國政府可以跟台灣的那些代表、以何種方式在何種地點會面,雙方書信往返中避免使用政府標誌、旗幟,以及數不清的其他規則。許多國家早已直接把台灣官員視為民間代表來繼續合作。但美國卻選擇了缺乏效率、浪費成本,而且根本毫無必要的溝通方式。

在老布希政府任內的最後一年,美國曾試圖更新這些規定,卻遭到政府官僚阻撓(因擔心惹惱中國),一九九二年總統選舉後此計畫更完全遭到擱置。柯林頓政府隔了許久之後才接手去做,但此時美國的政策是要改善與中國的關係。自從美國政府向國會公開提出所謂的「台灣政策檢討」後,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小改變:例如名稱改為使用台北(而非台灣),舉行低於內閣層級的經濟會議,包括在某些情況下准許內閣層級的經濟官員訪問,以及准許台灣高層官員過境美國等。但檢討報告中卻有更多的聲明是要向中國保證,美台之間的根本議題並未改變。

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過程中,一九九六年的飛彈危機卻促成美台安全官員之間的溝通出現重大改變。首先是要協調飛機的航向以免發生互撞意外,其次美方必須解決台灣關係法中規定,一旦台灣遭受攻擊時美國應協防台灣的問題(此事已延遲了好幾年)。接下來,美國軍方派出更多短期人員,以便與台灣軍方在技術問題(伴隨著更先進的設備而來),或如何研擬戰略計畫上合作。現在美國的現役軍官已可被派赴美國在台協會任職。

其實,在民間團體往來中也可以找到這種務實的經營方式,也就是一步一步來,不要打草驚蛇。在美台早期的「非官方」關係中,雙方最重要的一場雙邊會議就是美中經濟協會與中美經濟合作策進會(USA-ROC Economic Council╱ROC-USA Economic Council)的年會。對美方而言,這場會議最大的問題在於美商總是搞不清楚ROC到底代表著什麼。但美商都知道台灣(台灣製造)。美國政府並不樂見到協會改名,但由於美中經濟協會是民間實體,因此政府也無法多加干預。台灣方面則反對此議。然而,協會需要吸引更多會員參與,而會員必須知道協會是與台灣,而非中國交涉的組織。所以美中經濟協會先是把信箋上的標誌改成了USA-ROC (Taiwan) Economic Council。一兩年後,協會的名稱又悄悄地改成了美台商業協會(US-Taiwan Business Council)。天並沒有因此塌下來。台灣這邊的對應組織的英文名稱現在則是ROC-USA Economic Business Council。

這種緩慢又曲折的改變方法為何有時能夠成功?中國必然會加以反對,聲稱此舉形同鼓勵台獨,但隨著通訊技術愈來愈先進,假如想在官方管道外進行溝通,根本很難阻止。但此一問題最主要的根源在於「面子」,這是更難克服的另一個障礙。美方雖然對此知之甚詳,但由於其主要考量在於與中國在諸多議題上維持關係,而台灣只是其中的一項,因此美國政府幾乎無可避免地傾向於避免改變。

台灣這邊則傾向於大力宣揚台灣在某些議題上「獲勝」的努力,過去這種作法純粹是出於自豪,但隨著台灣的民主化發展,政治領袖更需要讓選民知道施政的成績。不幸的是,避免公開宣傳,才是更能讓台灣有所斬獲的方式。

美台之間的溝通和相關規定近年來已有一些改善。布希和陳水扁政府都是自二○○○年開始執政,而在許多方面,如台灣總統過境美國或放寬軍事設備出售執照等,都使雙方關係更為增進。然而,台灣此後的持續民主化卻也帶來了許多不同的難題,更演變成台灣與中國間的問題以及國內政壇鬥爭,在民主體制中這或許是正常現象,但對於美台均面臨的敏感安全問題而言,卻可能帶來危險。

美國主張維持兩岸現狀的基本政策,經常受到中國與台灣雙方的挑戰,因而也愈來愈被視為站不住腳。

美國國內對於美台政策議題一直缺乏共識,雖然各方說法紛紜,但其中在政府和民間的支持者都較多的一派,乃是認定美中關係幾乎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傾向於要求政府更常採取有利於中國而非台灣的作法。另一派則提出許多不同的優先議題,其中最有力的一項是安全議題,這不僅是基於台灣關係法中的法律規定,也牽涉到更廣泛的區域安全利益。除此之外,尤其是美國民間,則最關心人權、透明化及民主等重要議題。在布希政府任內,這個面向的力量經常強大到足以達成其目的。

對台灣而言,台灣未來的走向現在又出現一項新的元素,甚至可能獲得多數選民接受。部分觀察家認為,在野黨正在改變他們眼中的台灣利益,從視中國為敵、利用模糊策略來迴避中國的要求、同時視美國為最主要支持者,轉變到現在愈來愈向中國靠攏、而對與美國關係的立場則愈來愈曖昧。在目前的情勢下,執政黨始終無法對反對黨朝此一新方向移動提出挑戰。

美國對台灣國內的複雜政局似乎並無太大興趣,但仍需要蒐集所有相關情報,以利研判在這些狀況下如何因應才最符合美國利益。美國對美台溝通管道和相關規定所設下的種種既有限制,此時尤其迫切需要改進。(國際新聞中心俞智敏譯)

(白樂崎先生曾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現為本報團顧問)

民進黨︰泛藍過半 朝共力量圍台

 

2005.10.24自由時報

〔記者邱燕玲╱台北報導〕民進黨中國事務部昨天公布一份「泛藍縣市長候選人朝『共』統計」,質疑國親是「計畫性的以地方包圍中央」;中國事務部主任董立文表示,若泛藍在年底縣市長選舉中過半,國親推動的「海峽兩岸和平促進法」就會過關,文宣部主任鄭文燦則要求國親「在選舉前撤回和促法」。

親民黨強力推動和促法過關,民進黨立即針對此法展開回擊,除了強烈砲轟和促法是「投降法」外,更直接鎖定泛藍的縣市長候選人,昨天在「縣市長選舉與兩岸關係」記者會上,公布自兩千年以來泛藍候選人訪問中國的紀錄。

台大國發所教授陳明通點名參選高雄縣長的林益世指出,林益世有一次訪問中國,中國一位空姐獻花給他時說「歡迎來到祖國」,林益世不但沒反駁、沒有為台灣據理力爭,還收下花束並轉送給自己的女友,他質疑林益世「這種人有資格選台灣的縣市長嗎?」

陳明通說,本來選舉與兩岸關係應該無關,現在卻成了檢驗政黨、政治人物的指標,選民應看清楚,候選人有沒有堅守台灣立場?有沒有錯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成祖國?淡江公行系教授施正鋒認為,縣市長選舉是泛藍為和促法「鋪路」,和促法是其「隱形政見」,是「引清兵入關的法律基礎」。

台灣智庫國際部主任賴怡忠、中山大學大陸所教授林文程指出,泛藍若過半,對中國而言,確實會強化和促法在台灣的正當性。

--------------------------------------------------------------------------------

〔記者蔡清華╱高縣報導〕國民黨縣長參選人林益世表示,他最近兩度前往中國訪問,分別是與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及副主席江丙坤前往,自己根本不是主角,現在選舉到了,民進黨抹黑、抹紅手段又來。

他說,他在中國有沒有接受獻花,有那麼重要嗎?對手選前拿這個來作文章,動機大家都十分清楚,這也更凸顯民進黨執政無能,抹黑、抹紅別人最行。

--------------------------------------------------------------------------------

扁質疑胡志強訪中身分 胡︰不會跟扁一起淪落

〔記者唐在馨╱台中報導〕陳水扁總統昨天在台中為林佳龍助選時重砲出擊,他質疑爭取連任的國民黨台中市長胡志強,到中國,是以「台中市長」的身分,還是「中國台灣台中市長」的身分前往?

陳水扁質疑胡志強最近去中國「爭取貓熊」,是以什麼身分去的?陳水扁歷數中國在外交市場上打壓台灣的例證,包括王金平要去韓國參加APEC被中國阻止,當年馬英九當台北市長時,參加「世界首都論壇」也被中國杯葛,中國打壓台灣,是不分藍綠,中國處心積慮,就是把台灣認定為「中國的一部份」,因此,中國同意胡志強去中國,就是把胡志強視為「中國台中的市長」。

胡志強昨晚表示,對於陳水扁總統昨晚的言論,他「不意外、不計較也不回應」,胡志強甚至連陳水扁總統批評他的話都表示「不要聽」。他說,一個總統淪落到這個地步,他不願跟總統一起淪落,也不想讓台灣人民對民主政治失望,所以他不願回應。

泛藍縣市長參選人訪中 資源來源:民進黨中央提供
姓名 縣市別 時間、地點 內容
林益世 高雄縣 2005.01.22-29北京 會見國台辦主任陳雲林
周錫瑋 台北縣 2000.08.28上海、東莞、深圳 會見江澤民、海協會代秘書長李亞飛、錢其琛
胡志強 台中市 2005.10.11-10.18重慶 熊貓、行銷台中、清泉崗港澳包機復航
陳榮盛 台南市 2002.06.23-06.28北京 會見李炳才、陳雲林
鄭永金 新竹縣 2001.01.04 會晤錢其琛、交通部、信息產業部、對外經貿部、民航總局
朱立倫 桃園縣 2003.09西安、上海、北京 兩岸高科技交流訪問
吳俊立 台東縣 2005.07.05南京 兩岸縣市「雙百」論壇
許舒博 雲林縣 2001.09.06北京 會見陳雲林、錢其琛
劉政鴻 苗栗縣 2002.07 東北參訪團
徐耀昌 苗栗縣 2005.05.05-05.20 宋處瑜搭橋之旅隨行成員
劉文雄 基隆市 2005.05.05西安、南京、上海、長沙和北京 宋胡會
沈智慧 台中市 2005.05.05-05.20 宋楚瑜搭橋之旅
陳雪生 連江縣 2005.09.17廈門 宋楚瑜訪廈門,親民黨連江縣長陳雪生循小三通趕到廈門會合。
傅崑萁 花蓮縣 2002.06.24 會見陳雲林、李炳才

註:彰化縣參選人卓伯源未赴中國(2002與吳敦義等立委草擬「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從事觀光活動條例」草案)

 

集體親中 賠上台灣利益

 

2005.10.24自由時報

記者鄒景雯╱特稿

縣市長是地方父母官,如何搞好建設、改善環境、提升生活品質,是首要責任,縣市長如果以公費勤跑中國,已屬突兀,若又從事與工作執掌無關的活動,更為不當,假使這些百里侯全出自特定陣營,就很難不讓人將這種行為模式做出某種歸類,並貼上親中的標籤。

在文化上,親中與親台原本是個人選擇,但在國家層次上,則迥然有別。準備參選的人親中,並且集體親中,另一方面,中國又屢屢介入台灣的選舉,大剌剌的擺明隔海呼應親中的政黨,非助其從中央到地方全面執政不可,目的則是掌握台灣的自主權。在這樣的前提下,政治親中則不能以文化親中無罪為藉口,必須面對忠誠的嚴厲詰辯。

前往中國訪問的本身,不能代表什麼,但若是藍的多去,綠的未去,一種可能是綠的不想去,一種是中國不讓綠的去,這就是不正常現象;台灣人到世界任何一個先進國家去旅行,絕不會如此涇渭分明,這就是落後「中國」為何為人高度詬病之所在。

這也使得政治人物去中國訪問,在台灣相當的價值觀中,並不認為是什麼光彩的大事,除非去訪者在對岸能竭力爭取台灣的利益;因此,多位泛藍縣市長參選人都有訪中的紀錄,可以成為綠營選舉的現成彈藥,意即在此。

比較深刻的疑問是,既然在台灣搶奪政權、爭取為人民服務的機會,有些政黨就是無法參透中國究竟是票房毒藥、還是票房保證?居然還要邀請陳雲林選前來台灣助選,這種錯亂的人格分裂,正是台灣依舊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悲哀根源。

連一家人 半年登陸3次

 

2005.10.24自由時報


連宋搶登陸
國民黨連戰(上圖)與親民黨宋處瑜(下圖)先後搶灘中國,揭起泛藍人士一窩風登陸朝拜的熱潮,對岸隨後也對台灣各階層人士發出邀訪,全面進行統戰。

〔記者王平宇╱台北報導〕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卸任黨職前,於今年四月間首度帶領國民黨訪問團前往中國,號稱「和平之旅」,隨後又於近日二度赴中。另外,他的妻子連方瑀也於六月間在四名子女陪伴下前往中國。

連戰一家不到半年已三度赴中,次數相當頻繁。今年四月二十六日,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與家人、一級黨務主管、立委首度組團前往中國,進行國共和解的「和平之旅」,走訪南京、北京、西安、上海等地,還曾獲中國領導人胡錦濤接見,進行「連胡會」;不過在返回台灣時,反對連戰訪中的群眾與連戰支持者在中正機場爆發嚴重的流血衝突。

相隔月餘,妻子連方瑀再度赴上海,並於六月十日為一艘新建成的郵輪舉行下水典禮,連方瑀並為新船命名為「中華和平號」。這次的訪問,連戰的四名子女也都放下手邊工作陪同前往。

本月十四日,連戰再度帶著家人前往中國,進行為期二週的「尋根之旅」,此行目的是要代替高齡老母返回瀋陽省親、掃墓,主要以私人訪問及旅遊為主,並前往遼寧、山東、湖南、四川等地旅遊,預定二十八日才會返台。

連戰在四川期間還會特別參觀貓熊保護區,因為第一次訪中時,中國共產黨曾答應要送給連戰一對貓熊。

--------------------------------------------------------------------------------

宋別苗頭 4個月去兩次

〔記者李明賢╱台北報導〕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今年兩度前往中國訪問,儘管台灣內部對此評價不一,宋本人卻多次在公開與私下場合形容中國行是「拆掉兩岸戰爭引信」、「有效緩和兩岸關係」,認為自己替台灣人做了事,「歷史將有公平記載」。

橘營人士指出,今年三月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兩岸正處於緊張狀態,美國也評估兩岸有戰爭風險,宋楚瑜才會決定訪問中國,藉此緩和兩岸關係,也藉由「兩岸牌」拉抬橘營聲勢。

據悉,宋楚瑜五月初率團訪問中國,當時正處於扁宋蜜月期間,宋也多次公開表達「願意協助政府突破兩岸僵局」,「搭橋之旅」就是在此背景下成行,一般也認為宋此行具有扁特使的意味。

不過,訪問期間,宋楚瑜否認具有官方身分,強調僅代表親民黨,陳總統爆料宋與中國國台辦主任陳雲林在美密會後,扁宋關係交惡,宋楚瑜是扁特使的傳聞也不了了之。

橘營評估,搭橋之旅促進兩岸交流,親、共兩黨建立溝通平台,均有效緩和兩岸關係。

在搭橋之旅後,宋楚瑜於九月十四日至十八日率團出席上海兩岸經貿論壇;橘營人士說,此行目的為落實五月宋胡公報,也凸顯橘營在兩岸議題的關鍵角色。

 

中國頻邀訪 削弱我主權形象

 

2005.10.24自由時報

〔記者黃忠榮/台北報導〕根據陸委會情資指出,中國是有計畫、大規模、廣泛且深入的邀訪台灣民間、非官方人士及組織團體,目的就是削減、弱化政府的公權力,藉此形塑台灣非主權國家及政府無能的形象。

情資指出,早在今年三月中國通過「反分列國家法」之前,中國即已鎖定台灣民間團體,特別是農民作為對台統戰的主要對象,並不斷釋出中國將幫助台灣農產品銷往大陸、關稅將降低的訊息。

反分裂法通過後,中國為紓解國際社會的壓力及台灣同仇敵愾氣氛,頓時將邀訪焦點鎖定為中國共產黨的「世仇」-國民黨,企圖營造「國共和解」,藉此轉移對反分裂法的壓力。

國民黨本身有其政黨競爭、政黨利益等多方面考量,不顧政府,先由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訪問大陸,並與共產黨達成若干「共識」,這些共識大多涉及政府公權力,也引發是否違反兩岸條例的爭議。

中國邀訪動作在連戰、宋楚瑜陸續訪中後達到最高點,連戰以國民黨主席身份訪問大陸,這也是國民黨自大陸撤退來台後,第一次有黨主席訪問大陸,自然引發國際間高度關注,中國轉移反分裂法壓力可說非常成功。

連宋訪中後,中國邀訪台灣民間的動作仍未停歇,農民團體及農業技術人員陸續訪中,在野黨仍為兩岸三通、大陸觀光客來台議題穿梭兩岸;此外,宗教議題也是中國著墨的重點之一,而中國所有的邀訪行動,獨獨將台灣政府列為拒絕往來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