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凡是與國內政治單位做創意型的合作買賣,必潛隱許多的灰色議價空間,台灣是世界各政要的最愛,也許是金錢外交的必要手段,若是喪權辱國的黑金政治手段 ,絕不可再延續如此作法。

  這是馬非白早期的作品,本文發表於1985.04.19《台灣年代》周刊2,1987年4 月並被收錄於新環境出版社新環境叢書《天火備忘錄》一書中。

  半年來,反對核四廠興建計劃的聲音此起彼落,不曾間斷過,無論是來自國會、社會輿論,或甚至政府機構內政研究部門,幾乎可以肯定這項計劃絕不容許再以蠻橫的方式繼續推動。

  但是,令人遺憾的,台電公司和經濟部自始就顢頇地不願理會任何反對聲音,只顧自說自話,所說的理由又都缺乏說服力,當反對達於白熱化而引起廣泛的討論時,仍然堅持非做不可的態勢,國民黨當局則顯然已經失去了耐性,最近終於決定採取反民主的原則,企圖以政策力量全面壓制反對聲音。

  是什麼原因迫使國民黨如此賣命地推動核電政策?又是什麼力量逼得國民黨非違背龐大的民意不可?深入探究的結果,原來國民黨這一切作為只是為了滿足美國 強權。

  核電政策只是美國在台灣的利益的一部份,卻是目前表面可見的最大部份。美國以其經濟帝國主義的強勢,在台灣攫取的利益,現階段暫時以台電公司的核電廠為最大宗,並已使台電公司淪為它的「殖民公司」。

  台灣核電政策的最根本問題就在於此,而不是所謂的電力不足或核電最便宜、最安全等等只是以掩飾為目的的問題,從台電乃至經濟部的政府主管官員,所說的完全都是在自欺欺人。

  讓我們先來看一項事實,目前,全世界運轉或建造中的反應爐共有五百三十三座,其中由使用國自己建造的有四百一十七座,由他國承造的只有一百一十六座;後者的反應爐分佈二十六個國家,這些國家之中有二分之一是採取分散原則將反應爐交由他國承造,另外的二分之一則採集中原則,只認定一個承造國,情況很奇特,如果加以分類,我們可以發現下列幾個類型:

  1. 蘇俄極權的附庸國:包括保加利亞六座、捷克十一座、東德五座、匈牙利 四座、波蘭二座、古巴二座等,都是蘇俄承造。
  2. 宗主關係的國家:如南非二座,由法國承造。
  3. 企圖開拓經濟新領域的國家:如羅馬尼亞二座,由加拿大承造;南斯拉夫 一座,由美國承造﹔巴基斯坦一座,由加拿大承造。
  4. 美國帝國主義強權下的買辦式國家:如墨西哥二座,菲律賓一座,台灣六 座,都是由美國承造。

  很明顯地,承造國主要是集中於蘇俄和美國,蘇俄極權集團國家存有附庸關係,他們認定蘇俄為單一的承造國,實無需深論;至於美國與其強權淫威下的國家之 間的買辦關係,便顯得比較不單純。

  美國到目前為止,一共為十五個國家承造(包括建造中的)了五十八座反應爐 ,其中以西班牙有十二座為最多,但西班牙除了美國之外,也委託西德和法國承造 ﹔日本的九座次之,但其自製的多達二十八座,此外,法國也曾承造了一座;再次之的是南韓,現在韓國共有九座(包括建造中的四座),美國承造了六座,另外三座則由加拿大和法國承造。

  因此,自始就忠心不二地由美國一手獨攬承造權的國家中,是以台灣的數量最多。當南韓不僅已逐步擺脫美國的壟斷,不僅已能不再依賴美國顧問的維修技術,而且正努力追求自製的可能時,台灣仍然任由美國予取予求。當諸如墨西哥和菲律賓等國家的政府,在遭遇國內的反對阻力而能緊急停止自美國輸入反應爐時,國民黨竟仍不改故態地犧牲台灣人民的利益。

  美國向台灣推銷核電政策,壟斷台灣的核電利益,是有脈絡和模式可循的。

  今年一月,台電公司決定廢除由英國帕森公司得標的國際標,而要與美國西屋公司或奇異公司議價,只是一個最新、最明顯的例子而已。台電為什麼捨棄較便宜質優的國際標,同時甘冒歐洲共同市場聯合採取抵制行動的風險,卻無論如何硬要將利益搶回來拱手交給美國,箇中道理實不難推想得到。

  美國西屋公司自六○年末期開始,因其國內核能市場的崩潰,遭受了沉重的虧損壓力,於是,便利用政治力量推動出口策略,後來連國外競爭也一再受挫於西德和法國,及至苟延殘喘時,才將全副精力放在台灣,逼使國民黨當局充當「美國核電工業救星」的自瀆角色,這就是台電董事長陳蘭皋之所以會沾沾自喜地視「我們可以預測那一個美國核能製造廠家能得到台電七、八號機的訂單,就不會垮,股票也會上漲」的道理。

  事實上又是如何呢?從台電外債一千四百多億元中佔了將近百分之四十是由美國進出口銀行提供,以及核四廠興建資金也有百分之六十由美國進出口銀行提供的 情形,可以看出國民黨實在是身不由己了。

  美國以進出口銀行為代表,誘使國民黨吞下包著糖衣的麻醉劑,美國在台協會又扮演著直接監督的角色,使用外交、政治上的策略,獲致經濟上的獨佔利益之後,西屋和奇異兩家公司(這兩家公司分別獨佔反應器或發電機的製造)正式進軍台灣,並由貝泰公司實際執行,進而與本地「黨國」利益中興公司結合,蛻化成泰興公司,達到技術壟斷的目的。

  在核電交易方面,美國進出口銀行、西屋公司及貝泰公司自始都以鐵三角的組合出現,美國的駐外人員則很巧妙地以施加壓力作為配合。這種模式在墨西哥和菲律賓使用過,在南韓、印度、巴西等國也都使用過,在台灣則使用得最為典型。美國曾經在一九七六年強迫南韓取消法國公司再度處理設備的合約,也曾在一九七八年四月一項巴基斯坦與法國的合約中,以威脅取消一切經援的方式加以阻擾,當然,這些作法都造成了被壓迫者的反感,促使這種模式的迅速瓦解,只有台灣屈辱地加以保持。

  美國進出口銀行表面上是財務協助機構,但在國際間早已被視作美國遂其對第三世界國家整體外交策略的工具,並有「美國政府依據其外交目的恩賜、籠絡和懲罰外國的放款機構」之稱;它對國民黨當局的影響,頗似一九四○年代它在拉丁美洲擴大作業領域的翻版,台電公司作為當局的代表正好提供了這樣的便利。

  至於西屋公司,遂其前舉的角色,主要是基於它在美國國內主導政治運作上的利益,在台灣所推動的核電計劃,使它取得在國外的龐大利益,這些利益包括了台灣本地的利益和由進出口銀行貸給台電後又跑進它口袋的利益。然而,由於「只求訂單而置安全風險於不顧」的作風,使它顯得更加可議。

  西屋在其國內和歐洲市場所遭遇的頻頻挫折,並不完全是受了核電低潮的影響 ,像瑞典和西德分別委託它承造了三座和一座反應爐之後,便對它採取相當排斥的態度,是因為它的反應爐未能達到嚴格的安全標準,其中的缺失包括蒸汽機、渦輪、水管焊接處、螺絲栓的龜裂,這類的故障不但使西屋的反應爐績效下降,也使它的可信賴度嚴重受損。

  美國聯邦機構在一份核能發電的研究報告中,曾強調除非西屋公司等核子工業作基本上的改變,否則將會發生比三哩島事件更嚴重的意外。西屋和台電都冒著這樣的危險極力推動核電計劃,更突顯了美國強權攫取台灣利益的蠻橫以及缺乏人道考慮。

  國民黨官員對外宣稱,為了平衡台美貿易順差是推動核電計劃的原因之一,其實只是甘為美國搾取和擺佈的飾詞,就台灣的整個經貿情勢而言,核電計劃與在台的美國跨國企業所形成的龐大勢力是一樣的,只是由美國進出口銀行─西屋公司─貝泰公司─泰興公司所一貫構成的利益關係,更甚十倍、百倍,實非單純的跨國企業可比擬,雖其本質毫無二致,但核電政策所包含的美國利益壟斷、官僚資本壟斷,以及透過這項政策所浮現的美國外交政策的鉅大影響力,已使國民黨達到喪權的地步。

  當美國利用這一套利益模式在菲律賓為所欲為時,西方評論家曾經指出:「菲律賓的核電計劃本身,就是由美國進出口銀行透過惡意欺騙的伎倆,以拯救垂危的西屋脫離即將破產苦海的一大國際醜聞。」台灣的蠻橫核電計劃是不是存在有醜聞,不得而知,可是,觀之國民黨官員卑微地為核電計劃強詞奪理,確實不得不令人 相當地擔心。

 

 

賣國的核電政策

─美國進出口銀行、西屋、貝泰鐵三角吃定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