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37
關心台灣史的外國人

 

2002.04.05 自由時報
☉李宏謀

  幾天前,旅居高雄的外國友人Karen Schmitt(英文雜誌 New Views of Southern Taiwan主編)來電,提到今年是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四百周年,該雜誌將針對荷蘭人在台灣統治的歷史作專題報導。

  Karen女士想邀筆者以及幾位本地學界人士,針對此一議題作些非正式的討論,想瞭解台灣民間對過去荷蘭人統治的看法。

  接到外國友人這通電話,筆者第一個反應是驚訝,接著是慚愧。沒有她的提醒,我根本沒想到今年是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四百周年;至於筆者對於荷蘭人治台的「看法」,除了知道荷蘭人曾經統治過部份台灣三十八年以外,大概只有想到描述被素未謀面的荷蘭爸爸遺棄的那首少女悲歌│安平追想曲。

  為了應付這次討論,幾天來筆者走了幾家圖書館,也逛了不少中外網站。訝異的發現,荷蘭人短短的統治,留給台灣的遺跡可不少。比如說,台灣戶政行之有年的里鄰制度,就是當年荷蘭人為控制漢人而首創的。一六四四至一六五一年,荷蘭傳教士格拉維斯(Pgravin)自印度購入一百廿一頭黃牛,從此台灣才有牛的出現。荷蘭人也從南洋輸入新品種作物以及家禽,如荷蘭豆(豌豆)、番薑、番芥蘭(高麗菜)、番茄、芒果、釋迦、番柑(可能是柚子)、鴿子、番豬(今黑毛豬)等。荷蘭人更用聖經來安撫原住民。一六二七年,第一位傳教士侃第紐斯(Candidjus)進入新港 社部落,學習新港語-西拉雅語,並順利的用羅馬拼音,成功的拼出「新港文書」,俗稱「紅毛字」,並翻譯出台灣第一本聖經。

  在這些資料裡,筆者除對荷蘭人殖民統治的遺跡留下深刻印象外,最令筆者讀得津津有味的,就是鄭成功和荷蘭人最後一戰的相關記載。鄭成功在戰場上宣威和招降並用,在談判上軟硬兼施。另一方面,荷蘭人即使處於戰敗一方,也並非任由勝方予取予求。雙方談判高手過招,精彩處處。短短的幾天決戰,鄭成功不僅贏得最後一戰,更和荷蘭人簽訂了台灣史上第一個形式完整的國際條約。在數不盡的中國近代屈辱史裡,鄭成功對荷蘭人的勝利史,讀來頗有一番滋味。

  近幾年,台灣意識抬頭,很多近百年來的台灣歷史紛紛成為顯學,遺憾的是,這些研究往往由於牽涉到意識形態,未能成為凝聚台灣意識的力量。其實,凝聚一個民族或國家的利器,往往是年代久遠的歷史,甚至是神話。可惜的是,台灣早期的歷史或神話故事,在國內並沒有受到重視。

  今年恰逢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四百周年,在台灣的外國人,充滿興趣的研究著荷蘭人治台歷史,國內對於相關話題,卻鮮少有人注意,連一向無孔不入的媒體也少有報導。

  外國朋友的一通電話邀約,使筆者想到,國內不管民間或官方,在凝聚台灣意識的領域,應該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作者李宏謀╱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