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42
放任媒體報導越戰 美國嚐到苦果
台綜院廖宏年博士表示 九一一後美管制新聞趨嚴
台灣媒體缺的不是新聞自由 而是新聞自律

 

2002.04.06自由時報
記者吳明杰/專訪

  對於近來因國安洩密案引發有關國家安全和新聞自由界線的爭議,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廖宏祥博士昨天表示,如美國這等享有高度自由的國家,因為記取越戰時任由媒體報導而不加以管制的教訓,近來在包括波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及阿富汗戰爭中,都只見對新聞管制日漸嚴格,在去年九一一恐怖事件後,更有安全高於自由的發展趨勢。

  廖宏祥昨天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劉冠軍和潘希賢兩國安弊案代表的不只是情報體系的行政疏失,其背後恐怕隱含更大的危機。過去情報體系就曾流傳政黨輪替後因國家認同問題導致士氣低蕩、成效不彰的消息,對台灣這樣有認同危機的社會而言,什麼是國家安全?國家的定義是什麼?以及國家利益和國家目標等議題如不釐清,任令掌管國防及情報部門各行其是,其職能勢必互相抵銷,事倍功半。

  不過,另一方面,對情報工作而言,秘密經費的運作是常態不是異數。

  他說,假如凡事都經過國會監督,除時效受限制外,更由於國會議員素質具有先天不確定性,不無洩密的疑慮,因此如何取得「機密性」和「公信力」間的平衡問題,在民主國家是極為困難的議題。

  廖宏祥認為,就劉冠軍所掌控的金錢而言,不無可能是情報工作人員的獎勵金或退職金,但在民進黨執政後,內部士氣低落,造成國安局相關監督管道未能及時警覺,才造成劉冠軍叛逃事件,而最近的洩密案也有可能是其他相關人員因覬覦該筆款項,在意圖瓜分未果的情況下憤而洩密。

  他說,情報工作經常採取「密室隔離」等手段,嚴格要求單位人員只有在必要時才有權參閱相關資料,所以合理推判國安局內部知情人士應該不會超過十人,國安局若從內部追查洩密者,所須過濾對象應該不會太多,然而,現今國安局仍無法揪出洩密者,與其說國安局無能,不如說相關人士已經掌控秘密和工具,威脅國安局可能再曝光更多機密。

  廖宏祥表示,當媒體披露有間諜遭逮捕或起訴時,其事前的反情報工作勢必已經進行一段時日,除非該情報員已無進一步利用價值,或有逃亡之虞時,情治單位才會收線加以逮捕,就算落網之後也可能被反情報單位吸收成為雙面諜。在這些措施都無法奏效時,司法單位才會介入並公佈少量不重要的資訊。

  當潘希賢和劉冠軍前往大陸時,可能已經被對方利用,我國安單位的敵後工作站若因此遭破壞,固然可以展開損害管制,但其他仍在運作的工作站是否已遭監控或被中國單位吸收,才是真正值得顧慮之處。

  他最後強調,台灣今日媒體光怪陸離的現象,要說台灣是沒有新聞自由的國家,實在難以讓人苟同,台灣的媒體應該不是缺乏新聞自由,而是缺乏新聞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