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4.06自由時報
記者吳明杰/特稿
國安局機密外洩事件,引發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的分野爭議,雖然仁智互見,但不容諱言,國家情報管道已受到傷害,國內政黨間的對立也相對影響台灣政經情勢穩定,並波及軍民士氣。
從這樣的結果,反視國安單位日前在內部會議中,向政府各單位提出中國對台採取「媒體欺騙」策略的警告,似乎不無道理。
特別是在台灣媒體未再進一步報導國安局其他相關機密專案後,香港媒體卻繼續「驚爆內幕」,大陸非官方網站對台灣此一現象也以「坐上觀虎鬥」的心態對國內當局有諸多批評,並藉機壓迫美、日等國近來強化與台灣的外交和軍事關係的空間,不但有落井下石之意,也應驗共軍內部研究資料中諸多策略。
如美國等先進民主國家,媒體之間對於政策的不同立場確屬常態,彼此間的唇槍舌劍更展現出民主國家多元化,但如同軍方官員所言,台灣沒有像美國一樣東西有大洋阻隔威脅,南北又有弱國相鄰,台灣直接面對的是距離僅兩百海里的中國大陸,共軍導彈十分鐘內就能重創台灣,實在不能以相同標準衡量。
回顧一九九五年和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期間,中國除了實際對台進行軍事演習外,也持續透過香港或大陸非官方媒體不斷釋放對台軍事演習消息,以「文攻武嚇」方式恫嚇台灣百姓,造成當時台灣股市一蹶不振,不過經過總統大選檢驗成效後,發現由解放軍扮演主導角色的這套模式,不但沒有達到預期中效果,反而出現「反作用」。
經過中國當局內部檢討後,這種對象明確而直接的「文攻武嚇」模式已被排除在對台統戰首要位階之後,除了改採吸引台資的經濟統一策略不變外,開始著重更為彈性和多變的資訊戰策略,其中「媒體欺騙」就是重要方式之一,這種對台心戰模式不但可以造成台灣內部政經情勢不穩,達到分化目的,台灣民眾也難以發現背後主使的「藏鏡人」,有降低台灣「抗統」的效果。
專責國軍資訊戰的國防部通訊電子資訊參謀次長林勤經中將就曾在學術論文中指出,共軍對台發動的資訊戰類型除了「網路資訊戰」、「電磁脈衝戰」和「實體資訊戰」外,還包括「情報資訊戰」以及「資訊心理戰」等。
其中「情報資訊戰」就可運用資訊網路偵蒐能力竊取敵國軍事機密或製造假情報,以反制或混淆另一方的情報偵蒐活動,最後達成奪取戰場中「制情報權」的目的。
至於「資訊心理戰」,則是共軍善用的傳統作戰方式,這種作戰模式就是依據心理學原理,運用多種手段,對別人的心理施加影響,達成分化瓦解敵軍、鞏固己方作戰,以小的代價獲取大的勝利或不戰而勝的一極特殊作戰方式。
林勤經就指出,解放軍為適應高技術局部戰爭的需要,抓住對方的心理弱點,以「攻其心」、「亂其謀」、「洩其氣」、「奪其志」的方式,促使對方產生多種不良反應,進而形成有利於本身卻不利於對方的優勢。
他認為,隨著心理戰理論和技術發展,現代心理戰已經形成獨特的作戰方法,最主要的方式是透過傳播媒體技術,利用各種現代媒體和宣傳手段,影響對方的感情和態度,並藉以改變對方的行為,達到自己既定的目標。同時,可透過政治、外交途徑進行輿論宣傳,以爭取國際輿論支持,運用媒體製造輿論形成聲勢,進行策反鼓動最終達到動搖對方民心士氣之目的。
由此可見,原本台灣引以為傲、同時是國際友邦重視台灣安全的「民主」,反倒成為中國對台「擊弱避強」的著力點,特別是利用台灣民主社會的多元化媒體特性,對台進行資訊心理戰。
共軍部署在對岸的近四百枚短程導彈對台造成重大國防威脅,不過以導彈攻台在軍事戰術層級上或許屬於共軍的優勢和上策,但若解放軍真正採取導彈攻擊台灣,在軍事戰略的層面上其實只算比發動三軍渡海攻台還好一點的下策。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策就是利用「媒體欺騙」等資訊戰策略分化台灣,這才是比共軍導彈等有形武器對台灣更大的無形威脅,不可不慎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