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4.27 自由時報
美國國防部近日依資訊自由法,對外公布主管亞太事務的副助理部長布魯克斯在一場演講中對台灣安全的嚴肅承諾。布魯克斯指出,確保台灣有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以便在必要時擊敗中國以脅迫或武力方式統一(台灣)的努力,是美國恆久的利益。他表示,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是基於一九七九年制訂的台灣關係法。在中國國家副主席胡錦濤即將赴美訪問前夕,美國國防部選擇此時公布這項談話內容,其意義十分值得注意。
此外,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一份機密報告顯示,中國軍方正在準備對美國與台灣的電腦網路發動一波電子戰,目標包含與網際網路相連而易受破壞的軍事電腦系統。不過,這份報告判斷,中國至今尚未獲得足以對美國與台灣電腦系統構成廣泛殺傷力的技術能力,但這確已成為解放軍的既定目標。一位藍德公司的專家提醒說,如果中國要入侵台灣,中國軍方必須先對美國與台灣的電腦系統進行大規模的干擾,以延遲美國軍隊對台灣防衛上的支援。以上所言,很自然令人聯想到解放軍提出的「超限戰」。
近年來,台海情勢表面上似乎平靜無事,其實隨時處於暗潮洶湧的狀態,絲毫都不可掉以輕心。然而,不斷擴張軍備,而且動輒威嚇台灣的中國,卻刻意製造兩岸之間的和平假象。值得注意的是,國內許多在野人士,甚至部分政府官員,竟然因此誤認兩岸大可相安無事,在問政與決策上嚴重忽視國家安全風險。本月初,美國情報官員指出,中國在過去三週期間將大約二十枚CSS-7飛彈運往射程及於台灣的基地,而中國瞄準台灣的飛彈已經增加到三百五十枚以上,預計二○○五年會增加到六百五十枚。對此,政府官員竟然不以為意地宣稱,中國只是在進行正常的後勤補給料件推陳。而平時要求政府促進兩岸關係的國親兩黨,也未曾因中國增加對台軍事威脅而對北京表達抗議,讓人不禁懷疑他們所謂的兩岸關係正常化究竟何指。恰好也在這段期間,政府研擬開放八吋晶圓廠登陸,國親兩黨也力促其成,對中國的飛彈無動於衷。朝野的這些作為,難怪會引起美國專家質疑,台灣到底有無能力與決心自我防衛?
對於台海情勢的關心,呈現內冷外熱的現象,也就是國際高度關切國內卻顯得事不關己,是近兩年來國內政局的寫照。自從美國總統布希上任之後,不斷強調對台灣安全的承諾,批准出售台灣先進防衛武器,刻意向中國傳達信守台灣關係法,甚至在公開演講中把台灣與中國視為兩個國家,不少政府官員就以為台灣安全已可高枕無憂,因而在兩岸經貿上改採躁進的積極開放政策。至於國親兩黨則一再批評政府開放得不夠,要求持續擴大開放的幅度。最可議的是,那些紅頂商人與統派媒體眼見國際情勢對台灣有利,反而不斷製造企業不去中國就會死、中國是台灣的唯一希望等「台灣無望論」,企圖誤導政策誘引台灣逐漸向中國傾斜。
國際社會重視台海安全,是基於對台灣人民政治意志的尊重,對民主台灣政治成就的肯定,以及台灣堅定扮演國際民主防線的一員。如果台灣誤認國際關切是一張空白支票,不顧對中國經濟倚賴度已經到達警戒線也要積極開放,並且放任國際高科技管制技術流往中國,一旦台灣失去經濟自主能力而淪為中國的附庸,我們還能期待國際伸出什麼樣的援手?中國公然執行拖垮台灣經濟、消滅台灣主權的策略,台灣還要把生存命脈交到中國手裡,難道不怕有朝一日連給予台灣安全承諾的國家都愛莫能助?退一步來說,台灣現在有錢買防禦武器都未必能如願以償了,假使產業繼續萎縮,政府稅收銳減,將來還能靠什麼強化防禦能力?
維護台海穩定情勢,既是美國的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更是台灣本身的利益。面對中國威脅,台灣必須做到的防禦工事,一是全力控制國家安全風險,二是厚植經濟自主能力。以前者而言,不可沒有起碼的敵我意識、國家認同。就後者而論,應將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產業經濟復甦視為首務。據稱,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二○○二年全球競爭力評估報告中,台灣因為經濟表現欠佳從十八名滑落到二十四名,這個結果無疑是積極開放下忽視國內產業環境的後遺症。如果朝野還要不顧一切推動積極開放中國投資,最後造成國內產業、資金、人才、技術流失殆盡,台灣只能淪為中國的經濟附庸,大家對台灣前途失去信心,國際社會對台灣再多的安全承諾,又有什麼實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