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77
台灣經濟邊陲化就難逃一國兩制的厄運了

 

2002.04.26 自由時報

 經濟部前天正式公告實施新的中國投資審查規定,其中八吋晶圓廠也列入一般類項目,只要符合條件即日起便可向經濟部投審會提出申請。與此同時,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則指出,兩岸經貿只是台灣產業經濟的一環,若台灣的主體經濟本身不能持續健康的成長,而要仰賴中國的經貿活動,那麼台灣經濟的確會有邊陲化的可能。

 按照官方的統計,台灣對中國的經貿倚賴度已達驚人地步,台灣出口到中國的貿易額佔總出口額的十六%到十七%,如果加上香港部分則高達二十三%到二十四%。而據一般估計,目前在中國的台商約有五、六萬家,投入資金至少有一千億美元之譜。所謂的邊陲化,就是產業、資金、人才、技術被一個大的經濟體所吸納,以致從經濟到政治的自主性全面減退,最後淪於邊陲地位。至於邊陲化後邊陲地區的經濟,自然只能扮演經濟附庸,無法操之在我。依此來看,台灣經濟的邊陲化危機早就浮現了。

 然而,對於台灣經濟的邊陲化危機,政府官員似乎毫不在意,在野人士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主管經濟的首長整天把全球佈局掛在嘴上,而且其所謂的全球佈局只是台灣的產業、資金、人才、技術單方面流向中國,而不是讓台灣全方位地面向全球,一方面以深耕台灣為基礎有計畫地走出去投資,一方面則吸引外商前來投資強化經濟體質。換句話說,政府官員眼中的全球佈局,根本沒有以台灣為中心,也不是以台灣優先為原則。這種政策思維,當然無法解除邊陲化的危機。而政府政策如此過度開放,在野人士還對開放程度大表不滿,其心態實在可議。

 台灣經濟出現邊陲化危機之虞,並非像那些唱衰台灣的人所說的必然宿命,而是政府官員附和向中國傾斜的論調所致。在此,我們不妨以蔡主委所提的一個觀念為例,來談政府兩岸經貿決策的一大盲點。蔡主委表示,兩岸經貿造成的國家安全風險不是不能處理,而是盡可能針對產業需求,降低個體與總體經濟間的衝突。她說,過去台灣對中國經貿多屬單向流出,現在進一步開放中資、兩岸通匯等,都是讓資金流入台灣、刺激內需的方式。表面上聽來,這些講法似乎言之成理,其實卻潛藏著造成台灣經濟邊陲化的基因。

 首先,產業經營者追求合理利潤是自然之事,政府也有責任營造良好的產業環境,讓產業經營者達成利潤目標,同時有利於創造就業、增加政府稅收等。不過,近兩年來政府所面臨的,往往是某些業者錢進中國的要求,甚至屈服於紅頂商人、統派媒體,以及在野人士的壓力。為了替中國投資大開方便之門,政府不惜犧牲總體經濟的考量,讓國內產業加速萎縮,經濟大幅衰退,失業率持續上升。老實說,這種作法只會造成個體與總體經濟的衝突更加激烈,無助於我國產業經濟的健全發展,而此消彼長只會讓台灣經濟在邊陲化的路上無法回頭。

 其次,政府為了積極開放中國投資,提出所謂有效管理的口號,實際上極可能是「一放不可收拾」。過去尚未大幅開放時,政府連偷跑的產業、資金、人才、技術都無可奈何,如今積極開放難道會突然具有管理能力?最近政府又在推動偷跑的台商補辦登記,根據過去補辦登記效果不佳的經驗來看,現在政府想透過補辦登記來掌握台商、台資更是難上加難,這種情況還能奢談有效管理嗎?政府沒有大力改善投資環境留住廠商,一旦廠商出走到中國後還寄望資金回流,豈非不切實際至極?

 再說,政府所提的平衡兩岸經貿措施,包括開放中資來台、開放中國人士來台觀光等,美其名可以讓資金流入台灣,但政府難道忘了中國接收香港的前車之鑑?一九九七年之前,中國為了「穩定過渡」,大舉介入香港股市、房地產,製造表面上的繁榮假象,但北京的控制力也藉此長驅直入,把香港牢牢掌握在手裡。試想,台灣的產業、資金、人才、技術無止境地流往中國,中資卻大搖大擺地到台灣來填空,將來台灣經濟還有什麼自主可言?

 近兩年來,政府明知缺乏管理能力,也沒有加強建立管理機制,就把積極開放視為既定政策,可說是加重台灣經濟邊陲化危機的根源。上個月,開放八吋晶圓廠登陸一事,引起廣大民眾爭議不休,政府才將大幅開放縮減為有條件開放。即使如此,經濟部還是在高科技人才赴中國任職相關辦法等管理措施尚未完成之前,就迫不及待地公告晶圓廠即日起可申請登陸。我們實在想問,政府既然深知對中國的經貿倚賴度持續上升,台灣經濟會有邊陲化的危機,為什麼還要不計後果地推動「開放優先」?政府像飛蛾撲火般積極開放,難道不擔心將來台灣被迫接受一國兩制?台灣人民已經透過兩次總統大選「向中國說不」,政府仍甘冒台灣經濟邊陲化之險積極開放,台灣以及二千三百萬人將何去何從,執政當局不是應當面對國人說明清楚嗎?至於在野人士眼見台灣經濟即將被中國拖垮,還不斷施壓政府開放優勢產業到中國,這種違背台灣利益的作法豈能獲得民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