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34
季辛吉1971年中國行 老布希曾力勸延後

 

2002.05.24自由時報

 〔駐美特派員曹郁芬╱華府廿二日報導〕最新公布的文件顯示,在尼克森政府擔任駐聯合國大使的老布希,曾企圖說服當時的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延後一九七一年十月的北京行,但尼克森和季辛吉都未接受,並且認為阿爾巴尼亞的提案不會通過,結果國際社會風聞季辛吉北京之行後,不但聯大表決中國代表權的時間提前,中華民國更因此喪失在聯合國的席次。

 設在華府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國家安全檔案局,二十二日發布了中美建交談判的最新文件,揭露季辛吉一九七一年十月到北京與中國總理周恩來進行一週談判,擬訂上海公報的過程,同時整理公布尼克森政府內部開會的錄音帶,使外界更清楚了解其中的內幕。

 美中在七一年八月間安排季辛吉於十月下旬二度赴北京訪問。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老布希估計,有關中國席次的表決,七一年可能在十月底舉行,而大會的辯論可望在十月十九日開始。

 老布希為此在九月三十日向尼克森總統報告,指出季辛吉在十月間訪問北京對於維護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會籍的努力「根本沒有幫助」。美國從一九六一年開始以中國代表權為「重要問題」,援引憲章要求必須有出席會員國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才能改變。

 老布希評估,雖然票數相當接近,美國在這個程序問題上的表決應該可以獲勝,但季辛吉訪問北京會在聯合國引發「心理效應」,國際社會對美國在聯合國為中華民國進行的席次保衛戰不可能認真。

 尼克森在聽取老布希和季辛吉的說明後,雖然表明有很多人不希望美國讓台灣被犧牲掉,但他只指示老布希為保衛中華民國的會籍奮力而戰,卻未改變季辛吉訪問北京的計畫。結果,就在季辛吉從北京返美途中,聯合國大會透過表決將中華民國的席位讓給中共,中華民國憤而退出聯合國。

 季辛吉在他的回憶錄曾聲稱,他和老布希都認為,他在聯合國大會討論中國會籍期間訪問北京對會籍問題「不會有決定性影響」,但新發布的白宮會談紀錄顯示,老布希並不贊成季辛吉在那個關鍵時刻前往北京。

 季周十月的會談顯示,周恩來根本認定國際局勢對中國有利,進入聯合國只是早晚的事,中國最在意的不是何時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次,而是解決台灣地位未定論的問題,讓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周恩來在與季辛吉草擬上海公報時,周恩來除了要求美國認知兩岸中國人都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外,必須表明美國不支持兩國中國、一中一台和台灣獨立。

 七月廿一日,季辛吉在北京會見周恩來時,周恩來反對美國提出的雙重代表權,甚至中國對阿爾巴尼亞的提案都有保留,因為阿爾巴尼亞的提案沒有處理台灣的地位問題,一旦通過,台灣的地位還是沒有解決。

 周恩來告訴季辛吉,中國擔心日本激進份子所推動的台獨運動,如果沒處理好台灣地位問題,中國始終有陰影。台灣的地位比聯合國席次重要得多,如果聯合國接受美國所提的雙重代表權,中國就拒絕加入聯合國。 季辛吉向周恩來說明,美國原本針對中國提出的議案是朝「兩國中國」方向規劃,強調任何在一定地區行使管轄權的政府都應該加入聯合國,使台灣和兩德、兩韓的地位近似。但是季辛吉強調,在他七月和周恩來會談後,美國將提案改變成「一個中國和兩個有效的政府」,美國了解,對北京而言,維持一個中國原則比聯合國代表權更重要。即使美國的提案通過,中國也不必放棄主權。

 國家安全檔案局的新聞稿指出,如果說台北在聯合國問題遭到尼克森和季辛吉「出賣」,日本的處境也好不了多少。華府和東京曾達成了解,雙方同意在對中國展開新的外交做法時應相互協調,但尼克森和季辛吉並未在事前就美「中」和解一事知會日本。

 這種做法加上美元對日圓貶值和對日貨課徵附加稅,對東京構成「尼克森震撼」,使得兩國關係在後來數年都受到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