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45
一味向中國示好 無助於維護台灣生存

 

2002.06.02自由時報

 陳水扁總統昨天接受漢聲電台訪問時表示,希望海峽兩岸之間能秉持「善意和解、積極合作、永久和平」的原則,在各方面加強交流、增進了解、攜手合作。他並且強調,兩岸應該多一點經濟,少一點政治;多一點接觸,少一點誤會;多一點信任,少一點打壓,把爭議性的政治議題先擱在一旁,從經貿、文化的統合開始,建立兩岸互信與互動的基礎,進而追求政治統合的新架構,這才能為兩岸創造最大的福祉。

 而在新加坡舉行的亞洲安全會議上,中國國防部外事局局長詹懋海在演說時,重申中國「絕不會宣示放棄使用武力」來解決兩岸問題,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沃佛維茲則在同一場合表示,美國反對任何以非和平方式決定台灣前途的企圖,並強調布希總統也表明將竭盡所能協助台灣抵擋北京使用武力。台灣表達善意,中國卻以不放棄武力予以回應,而美國則表達堅定維護台海安全與和平的決心。類似畫面最近不斷出現,反映出一個事實,就是台灣無論表示多大的善意,都無法改變中國併吞台灣的意圖,除非台灣表示的善意是放棄主權獨立、接受一國兩制,否則一切的善意皆將付諸流水,毫無助益於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

 這個兩岸政治的基本現實,民進黨雖是首次執政,亦不可能不了解。然而,我們卻訝異的發現,民進黨執政以來,對於中國仍是一廂情願的示好,並未因為中國採取「聽其言、觀其行」的冷處理態度而有所改變。從陳總統在就職演說提出「四不一沒有」的保證,願意與中國討論一中議題,到拋出統合論、試行小三通、開放八吋晶圓廠有條件赴中國投資,甚至最近的「大膽島談話」,宣稱「兩岸三通是必走之路」,對中國的善意表達,可謂「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然則如此低姿態的兩岸政策,是否有利於確保台灣人民的權益,令人質疑。

 台海的和平固然是台灣生存發展之所繫,然而和平的維護絕非靠單方面的善意可以獲致,有時實力的展現,更是生存的保證。而國家的實力,並非只有軍事力量,經濟與政治力量尤為關鍵因素。台灣實行民主,人民擁有基本的人權與自由,這種生活方式的優勢,絕非獨裁專制的共產制度可及,這也是台灣人民不願接受一國兩制的最大原因。然而,在經濟方面,台灣的優勢卻不斷流失。台灣人民過去曾創造出世人稱羨的經濟奇蹟,然則過去十多年來,台灣資金、技術、人才卻如滾雪球般流向中國,不但削弱了本身的實力,更助長對手的經濟發展,我消彼長,讓台灣更陷入不利 的境地。

 而民進黨執政之後,令人憂心的是,並不只是兩岸政策向中國傾斜,而是搖擺不定,前後矛盾,分不清戰略與戰術的區別。以國家定位而言,陳總統對國際社會總是堅定宣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然而一旦面對中國,卻又擺出「四不一沒有」、「統合論」的低姿態,連「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都不復見。當然,在中國武力威脅的現實情況下,執政者在政策上保持模糊彈性狀態,以避免軍事衝突的悲劇產生,或有不得不然的考量。然而,在兩岸經貿政策與三通問題上,台灣其實並沒有委曲求全的必要。台灣的全球化佈局絕不等於中國化,而三通也非必走之路,這是執政者振興經濟,維持自主地位時應有的正確認知。

 台灣在兩岸經貿政策與三通表現善意,其實表達的不只是善意,簡直就是輕率放棄台灣的生存命脈。許多的經濟指標已清楚顯示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愈來愈高,甚至已超過對美國的依存度,貿易出超的主要來源也變成了中國,這絕不是可喜的現象。以台美關係的友好程度,過去台灣對美國出超太大,仍會引發貿易摩擦的問題,促使台灣當年經常組團向美國採購,以平衡貿易逆差。如今,貿易出超的對象,竟然是政治上的對手,等於將最重要的生存籌碼掌握於敵人手中。現在中國固然因為統戰需要,而暫時隱忍不發,然而當大多數台灣企業皆已到中國投資,台灣經濟後繼無力時,中國究竟會對台灣施以何種手段,實在令人不敢想像。

 其實,台商到中國投資,培植起中國的出口產業,將成為未來台商最大的競爭對手,台商貪圖一時之利,卻等於變相自殺,自掘墳墓。而台灣對中國的龐大貿易出超,不少是來自「台灣接單、中國生產」,帳是記在台灣名下,但製造的利潤與就業機會卻屬於中國,台灣的國力就在這種帳面好看的虛胖中逐漸耗盡。而兩岸直航之後,台灣進入中國的障礙更加降低,屆時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就像「香港與中國」、「澎湖與台灣」的相對關係,台灣必然如香港、澎湖一樣走上邊陲化的命運。

 民進黨政府兩岸政策的搖擺不定,在於一方面強調「台灣優先、投資優先、經濟優先」的政策方向,一方面卻大開中國投資的方便之門,以向中國表達善意。台灣的目的本在追求兩岸和平,然而一旦台灣的經濟力量衰退,台灣便失去與中國抗衡的實力,和平恐怕就欲求而不可得了。而民進黨在兩岸經貿政策與三通的立場,卻逐漸鬆動,無法堅守台灣優先原則,反而以對中國示好為主軸,這樣的政策走向,不能不讓人深為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