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77
政治緊縮 兩制神話破滅

 

2002.06.29自由時報
香港回歸五週年系列報導《一》

 
 編者按--「馬照跑,舞照跳,五十年不變」,是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對香港回歸中國的保證,但歸併中國即將屆滿五年,香港已出現根本性變化,做為中國宣傳一國兩制的樣板,不變的神話顯然已不攻自破。

 為了深度觀察香港,提供讀者深層的思考,本報特派記者前往香港,深入探究香港在政治、經濟、消費生活等不同面向的變化,並從今天起,以連載方式,分別就香港回歸後「政經變化」、「生活實況」、「借鏡香港看台灣未來」等三大主題,解開「一國兩制」的面紗,並期望以香港為鑑,洞悉一國兩制的本質,思考台灣的前途與未來。



特派記者蘇永耀╱香港報導

 香港歸併中國將屆滿五年,曾於九七前夕斷言「香港之死」的美國財星(Fortune)雜誌,近期再度看壞香港,認為香港將被上海取代;著名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也在今年評估香港的亞太地區最佳經商地位,已被新加坡取代。

 香江過往丰采,漸漸褪色

 的確,現今的香港,正遭逢幾十年來未曾有過的經濟衰退,連港人自身也看壞;香港大學本月民調即指出,有七成八的香港民眾認為回歸後的情況比過渡前差,較去年同期驟增十個百分點,另有近三成民眾以負面形容詞描述自己心情,只有半成人正面形容自己心情,顯示民眾對前景的悲觀、怨懟情緒溢於言表。

 這五年的變化尚不僅於此,做為一國兩制樣板的香港,由於北京對香港「關切與介入」加深,加上香港與大陸經濟的依賴與融合度漸高,香港國際化程度已不若以往,呈「大陸化」趨勢,這從學習普通話已成主流、人才與產業紛紛移往內地等就可看出,香港正面臨政治經濟結構的大轉變。

 一國兩制的實施構想與政策,不論是「葉九點」、「鄧六點」或「江八點」,對外宣稱的重點,簡單來說,就是「井水不犯河水」。

 按政制原理,這雖說不通,但對當時還屬英國殖民地的港人來說,夾處於中英兩大之間,毫無置喙餘地,加上對經濟表現的強烈信心,認為一國兩制將可不被中國的經濟落後牽絆,所以,北京這項神話,一度為多數港人相信,認為可以「馬照跑、舞照跳、五十年不變」。不過,只經過五年,似乎「事與願違」。

 首先是因為香港特區政府表現不佳,使得一國兩制毫無說服力。最為港人詬病者,在於特區政府的政策搖擺不定。

 最著名的案例即「八萬五」,這是特首董建華在一九九八年八月宣示的房屋改革計畫,他於施政報告強調房屋興建目標,每年要達八萬五千個單位。

 董建華原意藉此壓制居高不下的房價,但因這項指標政策未考慮市場因素,加上當月亞洲金融風暴開始襲擊香港,香港樓價幾乎跌了五成,空屋率大增。

 之後政府對於這項政策是否延續未曾明言,直到兩年後董建華才間接透露已然放棄,引起輿論大譁,直指港府失信。

 香港學者直言,港人不但飽受經濟蕭條困擾,還得被那「三日一新猷、五日一興革」等住屋、社福、教育、醫療等政策搞得暈頭轉向,連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都看不過去,暗指港府不要「議而不決,決而不行」。

 政績不佳,董特首的聲望下滑,根據香港民調,九七香港歸併前,董建華尚有五成三的滿意度,不滿意度約二成四,如今,這項數字幾乎倒過來,滿意度已降至三成,不滿意度則驟升至四到五成。

 民調滑落並未引起港府檢討反省,反而出現政治緊縮。前年香港大學負責民調的鐘庭耀教授就披露董建華的幕僚曾施壓,要求停止有關特首民望及特區政府管治能力的民調。此事件經輿論報導,並撻伐港府干預學術後,最後由港大校長、副校長辭職來平息風波。

 一國兩制招牌不亮,港府治理無能,最急的是北京政府。

 矛盾的是,為了襄助港府,中國對香港的介入與日俱增,自董建華以降的港府官員,不時進京面聖求援,結果是讓港府更矮一截,也讓一國兩制愈加傾斜,井水不犯河水之說神話破滅。

 另據香港中文大學民調,以往港人對北京政府的信任度僅一成五到兩成,但現在已有四到五成,甚至高過特區政府。

 這項訊息,說明一國兩制的「一國」日趨明顯,「兩制」則失色,使得以往建構的一國兩制基礎正消失中,相較過去希望做到有效區隔,現在對多數港人來說,「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並非堅持重點,甚至已有「北京干預一下也無妨」的心態,一國兩制走調,香港民主派更無奈。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統籌員王家英博士受訪時憂心指出,此種根本性的改變,若北京政府將來出現較大的干預,對於民主與自由的傷害,恐會慢慢出現,港人這種著眼於短期效益,長期將會付出代價。

 研究香港政制著稱的台灣暨南大學教授翁松燃指出,基本法明文規定中央至少有八種干預權限和機制。例如香港特區政府最高行政長官雖是由八百人推選委員會產生,但得「報請」中央任命,中央還有免職權,這種制度連間接選舉都談不上;美國「人權觀察」組織今年公布的年度人權報告,還特別點出香港立法會通過決議,認可北京對特首的免職權,是人權的倒退。

 做為監督機構的香港立法會,則是跛腳機構,六十席中直選者不達半數,大多操縱在行政部門與商界團體手上,加上提案必須分組都通過後始得決議,這等於讓少數議席就可具有議事主導權,反而強化行政權獨大。

 除基本法的控制外,中國在香港難以計數的中資企業、駐港的解放軍、外交部專員、中聯辦(新華社)等機制,使北京的意旨根本無須公開,就可透過私下示意等傳達,所以,外界或看北京當局對香港頗為自制,其實,只是若干運作不為外界所知而已。

 另一個重要發展是,本週香港立法會以三十六票對廿一票,通過董建華提出的「高官問責制」,七月一日起,特首任命的行政會議成員,包括三位司長、十一位局長等高官,不再是終身職,必須隨著特首任期同進退,同時特首可以隨時要求去留。這種以強化行政主導,集權於行政長官一人的作法,表面理由是為權責相副,套一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所言,可讓董建華有其個人的治港班底,不再是「孤家寡人」;但仔細想想,當北京中央可任免香港特首,特首進而任免港府高官後,整個行政機制已從中央至地方一條鞭,未來香港特區政府根本得按北京意旨辦事。

 同樣地,由於香港基本法規定中國人大對於基本法擁有最終解釋權,為了港人在大陸所生子女的居港權問題,港府不從香港最高法院的裁定,轉將本案交由人大釋法推翻裁定,這幾年又發生多起大陸公安人員越境到香港查案,香港司法獨立與管轄權已遭破壞。

 當行政、立法、司法都受制於北京,第四權的香港媒體,似乎也在胡蘿蔔與棍棒的約制效應愈趨「自我檢查」。

 當「兩制」已名存實亡,更遑論人權、宗教等自由,華裔人權鬥士吳弘達今年兩次申請赴港均遭拒就是明例,去年台灣五名工運人士欲參加香港「反全球貧窮化陣線」遊行也被拒,四位瑞士籍在內的十六位法輪功學員,也被控以妨害公務等罪名於兩週前首度審判,這些作為均與中國漸趨同步。

 去年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李少民因被中國控以間諜罪驅逐出境,卻獲准返港教書,此舉被港府大肆宣傳一國兩制;可是,香港學術界多認為,李少民獲釋前夕,是在北京申奧與美國布希總統訪中時刻,香港完全是為「配合北京外交政策」演出的一齣戲碼,如同與中國反法輪功沆瀣一氣,根本只有一國,沒有兩制。

 港府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曾語重心長說,港人一定要善用兩制優點,多談一國,忘卻兩制,「只會自食惡果」。

  誠哉此言。

 香港別無選擇,只能接受一國兩制,但在一國與兩制之間,若能堅持,在國際關注下,猶可保有一定自主空間。只是港府表現不佳,提高北京介入空間,加上港人似已自我放棄兩制,香港特色正迅速退潮。如今港人擔憂的居然是上海迎頭趕上;曾幾何時,東方明珠香港,淪落至此?一國兩制的宣傳縱使如何腴詞美句,經過實際檢驗,不僅無法保存香港的特殊性與國際化,反而是中國化、內地化的侵蝕與壓倒過程,號稱五十年不變的香港,才五年,已不復丰采。北京的強勢,也使香港走往終結一國兩制之途。

 事實勝於雄辯,香港經驗正說明一國兩制的失敗與破滅。


經濟崩盤 東方之珠蒙塵

香港回歸五週年系列報導《二》
特派記者陳中興╱香港報導

 一九九七年六月,香港各界為迎接主權回歸中國,以最豪華、最熱鬧的方式來妝點,九龍彌敦道上一條長達二點三公里的「燈龍」,自油麻地直抵尖沙咀,與維多利亞港對岸中環的燈樓相互輝映,節慶氣氛像嗎啡一樣令人入迷。

 當時熱鬧還不止街景,香港恆生指數在大陸國企在港上市「紅籌股」點火下,回歸前一舉衝破一萬七千點歷史高峰,雖然資本家因恐懼共產黨統治,群起遷籍海外,但更多香港民眾選擇搶買股票。

 如今,香港在九七回歸後,經濟出現崩盤式衰退,「東方之珠」缺乏發光能量,九七這場移交大戲演完,起而代之的卻是一連串天災人禍,人們的心情早已遠離當時的興高采烈,獨自忍受散場後的孤寂。

 ●資產價值暴跌、總體經濟崩盤式衰退:九七後的現實是這樣的:香港劃入中國版圖五年,恆生指數由交接前的一萬七千點,跌到目前在萬點邊緣掙扎,甚至在一九九九年九月間跌破萬點,導致包括百富勤等知名香港券商宣告倒閉。

 香港各類房地產價格暴跌,包括寫字樓(辦公室)、工業廠房、私人住宅等物業價格,五年來平均跌幅高達五到六成;香港民眾資產無論有形、無形都面臨空前縮水,在房地產價格暴跌之下,部份在高檔買樓慘遭套牢者,形成所謂「負資產」,這類購屋者或投資人,即使變賣手上所有財產,仍無法償還沈重的買樓貸款,於是在五年當中,出現「家有負資產、生活好悲慘」的口頭禪,據港府估計,這類陷入「負資產」者,全港約有六到七萬戶。

 在總體經濟方面,香港連續受亞洲金融風暴與美國景氣下滑等外在因素衝擊,自一九九七年創下人均GDP二十點四萬港元的歷史高點後,隨即在一九九八、九九連續二年出現負成長,幅度分別達到負五點七%與負三點五%,到去(二○○一)年時,香港每人平均本地生產毛額(GDP)僅達十八點七六萬港元,倒退回一九九六年水準。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陳文鴻評論認為,香港這波起自九七主權回歸後的經濟衰退,遠較香港工業化以來的任何一次衰退更嚴重,其中包括一九八三年因中國表明將收回香港主權而引起的香港信心危機,以及兩次石油危機、亞洲金融風暴在內。

 ●失業率屢創新高,底層人口猶入地獄:香港失業率近五年來表現更令人不忍卒睹,一九九五年到九六年時,年平均失業率分別是三點二%與二點八%,到一九九七年景氣高峰時,香港失業率低到只剩二點二%,接近自然失業率,港府就業服務機構天天像在養蚊子。但九七過後,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局各地就業輔導中心,變得門庭若市,每天前來填表找機會的失業者絡繹不絕,因為失業率已由九七年平均值二點二%,一路攀升到二○○二年五月的七點四%歷史新高。

 在地鐵荃灣線終點荃灣站附近的勞工局就業服務中心,即使六月的烈日再怎麼炙熱,每天還不斷湧入求職人潮,這些求職者呈現「兩極化」現象,不是年紀特輕的初次求職者,就是上了年紀的中高齡者。

 失業造成的社會問題,台灣民眾並不陌生,香港民主派最大工運團體香港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說,失業已造成香港近二年自殺率上升,此外,包括虐童、虐妻、虐待尊親等社會事件則頻頻出現。

 同時擔任香港立法會議員的李卓人表示,香港近幾年雖然呈現通貨緊縮,但物價下跌幅度平均只在一成左右,但民眾資產縮水卻非常嚴重,且包括交通、能源等生活開支根本沒降,如果居住公房,還要忍受政府調高公房租金;反過來看,香港對失業者根本沒有保障,唯一一道防線是「綜合援助」計畫,但適用這項補助者,必須通過資產審查,除非已經變賣所有資產、花光全家儲蓄,才可能獲得政府援助,大多數失業人口為了面子根本不想申請。

 失業攀升反映在計程車每日租金行情上,九七年以前,香港計程車租金一天僅一百五十到一百六十港元,但目前卻因失業人口問津者眾,租金水漲船高足足漲了一倍多。香港計程車總量雖沒變,但出勤率卻由九七年前的六成,提高到現在的九成,路上生意變得很差,據一位九龍王姓計程車司機說,租金漲、生意差,這樣一來一往,九七年前他一個月可淨賺一萬八、九千港元,現在只剩八、九千港元,不少香港計程車司機,晚上睡在車上,為的只是到香港國際機場排班一天,載一個客人回市區,為了這樣的生意,有的計程車司機一個禮拜要睡在車上三、四天。

 失業危機感不僅發生在低技術、中高齡就業者,香港著名時事評論員、衛視鳳凰台副社長曹景行舉例說,中環是香港白領階級最集中的地區,以往中環地鐵站的尖峰時刻是晚上七點半,但近一年來,已經往後延到八點以後,這表示在中環上班的白領階級,工時正在延長,他們也怕失業!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陳文鴻警告說,香港失業問題恐怕只是剛開始,在既有服務業成本過高、中國大陸與國際直接接軌後,香港將爆發更嚴重的結構性失業。

 ●經濟安全感盡失,民間消費不振,大家競存棺材本:經濟崩盤式衰退,讓絕大多數人失去經濟安全感,加上中國大陸深圳特區與香港在地理上相連,證諸香港零售額統計數字可發現,在一九九六年時,平均每月全港零售銷售總額達一百八十六點六億港元,但到二○○二年一到五月份時,每月平均總銷售額僅剩一百五十億港元,佔香港生產總值超過九成的服務業,其收益指數大部份只達九六年平均水準的六到七成。

 這種「開倒車」式的演變,可在香港各繁華的商店區、餐飲店看到,處處都有倒店關門的空店面待價而沽,連鎖餐飲店集體倒閉,已在香港發生好幾起。

 日本在泡沫經濟後,政府為刺激消費,曾經動用預算直接發錢給民眾消費,但這些錢撥下來以後,日本民眾卻留在口袋,一點也不想消費,因為日本男人平均壽命達七十九歲,女人更在八十歲以上,勞工五十五歲退休後,平均還要活三十五年,大家見了錢都存做「棺材本」。陳文鴻說,香港人現在的消費心情就和日本很像。

 至於香港如何能脫困?陳文鴻認為香港經濟已經走到一個死胡同,除非痛下決心、壯士斷腕,否則無法扭轉情勢,不過他對香港特區政府,以及目前過於封閉的決策體制,絲毫不存任何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