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78
中國蠶食美在亞洲經濟地位

 

2002.06.29自由時報

 〔編譯張沛元、俞智敏╱本報專用紐約時報二十八日報導〕從南韓到印尼,中國正迅速強化其在亞洲各地的經濟影響力,吸納龐大的外資並且蠶食美國在此區經濟強權的地位。

 當中國以史無前例之姿向其亞洲鄰國大舉購入貨物、零件與原料時,也透過外交手腕向諸鄰國保證,中國與亞洲國家之間的關係是合作,而不是競爭。許多亞洲國家紛紛奔向中國的懷抱,並且巧妙地轉移其經濟聯盟對象,特別是當原本的亞洲主要經濟夥伴美國還正掙扎於不確定的經濟復甦道路上。

 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亞洲主要貿易夥伴

 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研究員拉迪指出,對這些亞洲國家而言,中國是一股如此巨大的勢力,唯一的合理應對之道就是構思如何與之合作共事,「這是擋不住的勢之所趨」。

 分析家指出,美國目前仍是亞洲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然其重要性正隨著中國崛起而逐漸下跌。部分分析家認為,中國這波經濟出擊(世界貿易組織新會員國身分使這一個趨勢更加明顯),是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亞洲強權的一段無可避免的過程的開始。日前才卸下印尼美國商會會長一職的印尼美商卡索就說,美國以本身龐大市場做為政策槓桿的時代,肯定將無可避免地成為過去。

 分析家還說,中國現在已經對日本構成經濟與政治威脅。日本是美國在亞洲地區的主要盟邦。拉迪說,目前中國的貿易成長速度之快,甚至勝過一九六○與一九七○年代日本經濟起飛時期的貿易成長率。亞洲國家的出口之所以能夠反彈回升,所仰賴的正是中國向其亞洲鄰國大量進口的這股迅速擴張力量。

 中國興起促使鄰國做出因應

 在印尼,梅嘉娃蒂總統捐棄多年來對中國的敵意,以便爭取中國政府與印尼簽訂價值九十億美元、用於提供華南工業能源需求的液化天然氣採購合約。

 在此同時,中國也大量鯨吞亞洲地區的外資大餅,預料今年將爭取到破紀錄的五百億美元外資,留給過去備受外商青睞的鄰國,如泰國、南韓與新加坡微不足道的殘羹剩飯。

 大量進口、吸乾其他國家外資,加上來勢洶洶的廉價製造貨物的出口,中國開始迫使其亞洲鄰國做出調整。某些希望盡量避開中國以確保未來亞洲均勢的國家,已經試圖向美國靠攏,如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目前進入最後階段的新加坡,就試圖向美國保證,新加坡與美國的穩固邦誼將繼續下去。

 華府認為亞洲國家應合作以因應新局

 布希政府迄今一直不願公開討論中國躍居亞洲經濟挑戰者。不過,美國貿易代表佐立克日前走訪東南亞國家時,曾就此議題向亞洲盟邦廣施建議。佐立克告訴向來彼此喧擾競爭不休的十個東協會員國說,東協若能團結一致成為貿易夥伴而非各自獨立的競爭者,將更能因應來自中國的強勢挑戰。

 亞洲領袖在擔憂被中國霸權陰影覆蓋的同時,也讚揚中國的迅速發展對亞洲經濟所帶來的助益。新加坡今年四月的對中出口額較去年同期上揚六十九%,主要出口貨物為石化與製藥;馬來西亞近三個月對中出口額也成長超過三成,出口貨物以電子產品為主。

 東協進一步體認到中國興起的徵兆,莫過於去年十一月同意與中國就成立自由貿易區進行談判─東協各會員國間都尚未同意成立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區之議來自中國,主要目的在於化解該區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憤憎之情。

 現在,中國和其鄰國正開始互相示好。印尼貿工部長瑞尼表示視中國為一友好勢力,並稱中國為印尼的潛在市場,中國也視東協國家為其可能的市場所在。

 對美國採取較歷任總統更為獨立立場的印尼總統梅嘉娃蒂,就任總統不到一年就已訪問中國兩次。過去印尼一直視中國為敵對勢力。馬來西亞總理馬哈地則呼籲亞洲其他國家領袖停止視中國為吸走鄰國外資的「黑洞」。戴爾電腦最近就決定將部分電腦製造設備自吉隆坡移往中國,但馬哈地仍表示,亞洲國家必須接受中國始終存在,而且會成為更加繁榮的經濟強權的事實。

 中國駐東南亞國家使館官員也不避諱談到和亞洲鄰國的新合作關係,駐雅加達大使館的經貿顧問更聲稱,中國與東南亞在經濟上互補的關係強過歐洲與美國。

 中國強勢經濟的影響隨處可見

 中國在亞洲經濟勢力驟興的證據幾乎無處不在。據新加坡政府公布的最新統計數字顯示,星國過去五年內共喪失了四萬兩千個工作機會,其中大部分是流向中國。由於星國房地產市場持續蕭條,房地產開發商人紛紛轉往市場蓬勃興旺的上海另謀生路。香港摩根士丹利公司亞太地區首席分析師謝國忠也說,新加坡必須做出中國做不到的事,他認為東南亞國家最大的生存機會就是在中國開創出利基市場,如新加坡素來以企業誠信著稱,因此當星國建商在上海推出房地產計畫,銷路就相當好。

 中國觀光客也為亞洲國家帶來成長最快的商機,自台北至雅加達,中國商品到處可見,廉價的中國製機車更如潮水般湧入印尼各大城市中心。

 依據中國當局所提出的「邁向全球化」策略指示,中國銀行已在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成立分行,雅加達分行很快也要再度開張。

 亞洲國家的因應之道

 分析家認為,亞洲國家存活的關鍵在於找出因應中國經濟不斷茁壯的辦法。南韓、台灣及新加坡近月來對中國出口量都出現大幅獲利,但專家警告說,南韓與台灣對中國的出口暢旺很可能曇花一現,因為零組件廠最終都將移往中國。

 謝國忠指出,南韓、台灣、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必須設法讓市場升級,例如擁有高教育勞動力的新加坡就打算花費數十億美元,把新加坡改造為亞洲的生物醫學中心。

 至於石油與天然氣的出口大國印尼,長期發展則較為看好,中國有意在印尼大舉投資,使中國未來十年內的石油消耗量增加一倍。國營的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NOOC)今年一月間就以五億八千五百萬美元的代價,在印尼買下原屬西班牙一家公司的石油及天然氣油田。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上個月則擊敗四家競爭對手,以兩億六千兩百萬美元買下美國Devon能源公司在印尼的資產。

 某些亞洲官員擔心,東南亞未來會淪為中國食物與原料供應者的角色,以換取中國的廉價商品,而這些商品到頭來又會損及東南亞國家自己的產業。不過,至少中國眼下對進口能源的需求,以及希望在中東以外開拓其他能源供應來源的計畫,都使得印尼在與其他國家相較時顯得更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