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202
經濟中國化 香港走進死胡同

 

2002.07.01自由時報《香港主權移轉五週年系列報導六》
特派記者蘇永耀╱香港報導

 根據港府年初所公布資料,香港在轉口貿易,以及本地產品出口輸往歐美等國上,均較去年呈現大跌的態勢,部分國家跌幅甚至達到五成;但另一方面,轉口或輸往大陸內地的貨品卻持續爬升,港府雖評論香港轉口港地位仍不變,但香港國際化程度降低,漸往中國化、內地化方向發展,則已是不爭的事實。

 面對香港歸併中國後下滑的經濟劣勢,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在去年底正式提出「中港自由貿易區」構想,希望進一步強化與內地經濟的結合,儘量獲取大陸的政策優惠與市場資源;對照上述數字,董建華此舉只是因循香港目前走勢,但這是解決問題?還是強化問題?恐怕外界存有不同的解讀。

 大體而言,此舉表明港府已從「一國」角度思考香港的經濟發展,甚至可說是放棄過去「兩制」的堅持,這種將兩地經濟掛鉤聯繫的做法,將使香港更易受中國經濟波動的影響,欠缺以往國際化將風險分散的平衡處理。

 香港輿論或學術界雖多不便公開反對,但私下仍不免懷疑,中國是否好,還屬未定之天;況且中國好,未必香港就能好,但中國只要不好,香港恐怕就難逃被波及的命運。

 姑且不論華裔學者章家敦書中大膽預言的「中國即將崩潰」,是否可能;即使外界看好中國經濟將持續爬升,中國內部人士已開始呼籲北京當局務必注意經濟增長背後的社會不穩定警訊。

 深為北京高層重視,並曾撰寫「中國國家能力」報告的胡鞍鋼、王紹光等大陸著名學者就上書警示,因中國進行世界最大規模的經濟結構調整,當前中國社會情勢極其嚴峻,再次進入社會不穩定時期,包括內部正面臨最大規模的「失業洪水」、世界上最顯著的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世界上最嚴重的腐敗與最大的經濟損失,以及世界最大範圍的生態環境破壞。

 就算是中國公布的經濟數字,也處處可見成長數字的矛盾之處。

 例如大陸在工業方面、固定資產投資生產方面、以及外商直接投資數字均有提高,但消費者和生產者物價指數卻呈現下滑局面,顯示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依賴政府部門與外資的拉抬帶動,短期經濟固然可有提升,但長期而言卻仍是供需失調,不利經濟發展。

 港府為解決香港低迷經濟的危機,不圖良策,卻反而拿一個更大的危機來解決眼前的危機。一位不願具名的香港經濟學者從匯兌觀點表示,現在港元仍是與美元聯繫匯率,假如人民幣是「硬貨幣」,那麼港元早就應該與人民幣掛鉤,而非與美元聯繫。他說,近年來不少聲音要求中港儘早融合,但以目前雙方在人流、物流、錢流等互動之頻繁,香港經濟榮枯早已與大陸綁在一起;但明顯的,香港仍是一國兩制,在許多政策與體制上,與中國完全不同,這也是香港仍可享有國際重視的主因,將來拆了這面「防火牆」,屆時大陸的政經動盪,香港固難置身事外,國際間也不再認為香港有何特殊性而予以駐足。另一方面,在港府強調南中國經貿統合的同時,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如深圳、廣州等,也在加強與香港競爭此區龍頭地位,深圳市就以打出飛往大陸其他城市機票,要比從香港出發便宜等訴求,吸引並分食不少國外商旅人士;而在港府一頭熱式地加速「一體化」勢頭,港人對自我認同感降低,以及愈來愈多大陸人移居香港等,香港與中國之間,似乎再也顯示不出任何內外之別了。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民調,中港距離日益縮短後,港人的自我認同感與優越感均已降低,在選出代表香港地標時,位於中環象徵中國勢力進港的中國銀行大樓已躍升為第三名,而從前會將解放軍與六四事件聯繫一起的香港民眾,現在對解放軍的抗拒感,也已低於兩成。

 而今年初香港人力仲介公司的調查也發現,面對失業率逐漸攀高,已有八成受訪港人表達願意到內地工作,其中的六成希望到深圳或廣州;此外,有三成受訪者願意到大陸領取較原先薪資低一成的工作,另有兩成民眾接受低於兩成香港薪資的工作。

 另一方面,港府自今年元月一日取消大陸居民「香港遊」配額制後,業界估計大陸旅客將持續增加一百萬人次,增幅達三成以上,未來香港旅遊市場將是大陸客的天下。

 而港府也與廣東省政府洽談擴大「一地兩檢」的通關手續簡化,並考慮廿四小時開放,讓中港邊防更加鬆綁;至於每天核准一百五十人持「單程證」赴港移民的大陸民眾,港府也希望針對投資移民部分再做放寬。

 可笑的是,這類移民從配額到「審批權」,居然是在中國手上,港府毫無置喙餘地,雖然基本法第廿二條有規定應「徵求」特區政府同意後決定,但何謂「徵求」?本就不是嚴謹的法律字眼,而且主從關係仍然明顯,董建華曾多次向北京低調表達希望由港府自行決定,卻得不到正面回應。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廖柏偉於「移民與香港經濟」一書中調查指出,大陸來港移民的審批過程缺乏透明度,身分也不明確,僅知來自廣東省者佔最多,超過七成,過程甚至也傳出貪污情事,或有人稱以十萬元人民幣即可取得通行文件。

 按照香港基本法規定,港府並無外交權,但連這類屬國內區域間的人口流動,都不能尊重特區政府與港人的意願時,一國兩制的意義為何,已不言而喻;而在一國兩制的禁錮下,雖然香港與中國一樣,同屬WTO架構下平等的會員體,但中國仍不允許香港與新加坡等國簽署任何的自由貿易協定,所以,悲情的香港也只能選擇與中國結合,推動所謂的「中港自由貿易區」。

 然而,雙邊自由貿易區或貿易協定,也意味可能對其他未參與的國家形成貿易壁壘,中港經貿的結合,對香港是否有利還存有疑慮時,香港首先就得面臨國際投資退潮的壓力。例如輸入科技產品方面,由於香港比中國要有更好的保護措施,因此,在國際信任下也享有更佳的待遇,如今兩邊不設防,對香港只會有負面的影響。

 殷鑑不遠,香港因地緣因素以及缺乏自主空間,別無選擇,只能往中國化、內地化一途走入,而漸趨黯淡;但台灣不同,兩岸之間除有台灣海峽之隔,台灣也有比香港更多的條件與國際進行接軌,例如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就可無懼於中國的恫嚇。所以,由香港看台灣,台灣應更審慎兩岸政經傾斜情形,切莫手握好牌,卻利多出盡,步上香港的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