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7.01自由時報
〔記者黃忠榮╱台北報導〕今天是香港主權移交中國五週年,「一國兩制」在港的施行成效如何已成舉世注目焦點。根據陸委會「香港移交五週年情勢研析報告」指出,香港經濟自九七年十月金融風暴後始終低迷,失業率屢創新高,通縮持續三年多,去年經濟更出現負成長,港人對經濟前景信心每況愈下。
此外,香港民主發展與自治權限亦遭考驗,司法獨立及新聞自由前景仍存隱憂,整體而言,香港移交五週年已發生一百四十三件涉及自由、人權、法治的爭議事件,國際社會對香港實施一國兩制情況持續表示關注。
陸委會表示,過去一年來的香港整體政治環境尚稱平穩,但引發的爭議事件仍多,如輿論爭議特首選舉受制於北京當局、港府以刑事罪名起訴法輪功成員、警務處與廉政公署之間爆發嚴重衝突、公務員團體因減薪擬興訟控告港府等,這些爭議事件不僅影響特區政府管治威信,更使行政長官長期以來難以提升民望,亦使爭議問題不易化解。
陸委會強調,香港民主改革力量的發展情勢,是關注香港移交後的自由、人權與法治是否得以維持的觀察指標之一。然而,繼本屆立法會選舉中民主派得票率下降後,過去一年裡,這項改革力量遭遇諸多不利因素影響。
包括:一、根據多項民調結果顯示,港人對於民主派的支持度下降,民主黨的支持度落於立場偏向政府的政黨之後;二、民主黨前副主席自行籌組論政團體,成員以民主黨員居多;三、部分批評民主黨背離「街頭路線」的成員集體退黨,轉而加入「前線」;四、為爭取明年區議會選舉席次,民主黨內可能會掀起另一波退黨行動。
在香港司法獨立方面,陸委會報告顯示,過去五年裡,司法是否獨立的爭議不時發生,大陸人大解釋基本法推翻香港終審法院判決,削弱香港司法獨立的威信,令人質疑香港法院在面對涉及陸港關係的司法案件時,為避免與大陸政權及司法權威的正面衝突,放棄普通法中賦予法院對「自治」與「人權」捍衛的權力。
陸委會表示,上述類似案件發生時,引發是否提「人大」釋法的疑慮隨之而生,此種不信任感對香港司法威信的影響頗為深遠。而行政體系執行法律時是否受到大陸因素的影響,更令香港司法獨立性遭受威脅,如法輪功成員在香港「中聯辦」外練功抗議,遭香港警方以阻礙交通罪名起訴,輿論即質疑這是港府遵循大陸基調處理異議團體的先兆。
在經濟方面,陸委會指出,依港府公布資料,去年香港經濟成長率為○點一%、失業率為五點一%,較二○○○年十點五%的經濟成長,及四點九%的失業率,去年經濟明顯下滑。
此外,香港移交以來,香港與大陸兩地的人員往來、經貿合作、基層建設的連接、社會發展趨向日趨融合。三十年來每十名到港的移民中,逾八人是從大陸來的新移民,顯示香港對大陸的融合日趨深化。
對於上述現象,美國駐港單位曾指出,香港已面臨在加深依賴大陸經濟時,如何維持政治、文化和經濟主體性的根本性兩難。在面對陸港關係日益密切,但又擔憂大陸政經社體質不良有崩潰之虞致阻礙香港發展,凡此種種皆顯示香港移交大陸時間日久,如何平衡陸港間互動融合與主體性維護的課題將更加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