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222
政治人物任意放話形同自毀人格

 

2002.07.05自由時報

 立法院人事同意權投票雖已落幕,但是餘波盪漾至今未了。其中最受矚目的是,考試院正副院長投票過程中的賣票疑案。而這項疑案會驚動各界,主要是由於未獲同意的考試院副院長被提名人張博雅大爆內幕,指稱投票當天「我們的人看到的確有人在兜售」、「有人出示一億五千萬元本票」云云。而張博雅本人則在疑雲滿天之際透露,有意參選年底的高雄市長選舉,在政壇掀起一陣不小的騷動。

 這次立法院人事同意權投票,因為國民黨、親民黨聯手抵制,使得投票過程中充滿泛藍、泛綠互相較勁的意味。國親兩黨不但分別祭出黨紀,要以開除黨籍處分跑票立委,而且放出泛綠陣營賄選風聲。國民黨籍立委李嘉進數度宣稱,有被提名人以每票三百萬元、五百萬元、一千萬元賄選,李嘉進面對新聞媒體言之鑿鑿,似乎手中已經掌握具體的賄選證據。這也使得張博雅後來抖出的內幕,在政壇上更具有爆炸效應。

 自從賄選傳聞出現,尤其是張博雅大爆內幕之後,國親兩黨便公開要求司法單位,必須徹底查明案情真相,否則執政黨難以取信於民。民進黨與台聯也不甘遭影射,要求檢調單位查個水落石出。詎料,總統府指示檢調單位究辦,台北地檢署也著手偵辦後,原先大放厥詞的人卻改採消極態度,連檢察官要求提供有關線索,也不願展現協助調查的誠意。指控賣票疑案的關鍵人張博雅,大爆內幕之後忙著到高雄市安排選舉事宜,只在出國登機前一刻才向檢察官說明。李嘉進也是以類似的方式,與檢察官大玩捉迷藏遊戲。

 有趣的是,這些人先前把賣票疑案講得像是親眼目睹,在檢察官面前卻突然變得語焉不詳,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別人。張博雅對檢察官說,自己從未親聞有人向她兜售或出示本票,都是相關人士轉告的。李嘉進則對檢察官說,賄選傳聞都是聽來的,而且忘記是從哪裡聽來的。張博雅還向檢察官表示,所謂的賣票傳聞是聽秦慧珠、沈智慧兩位立委說的。但是,秦、沈兩人都否認曾經向張博雅說過此事。如此繞了一大圈,所謂的賣票疑案,張博雅與李嘉進的指控,原來都是道聽途說的傳聞,而傳聞從何而來則不得而知。

 政治人物對別人提出涉及違法的指控,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提出指控的人必須有充分的證據,否則無異是拿自己的政治人格開玩笑。台北地檢署襄閱主任檢察官陳宏達便感慨地說,政治人物不該未經起碼的查證,就對傳聞消息任意放話,否則就算躲在言論免責權的保護傘下規避法律責任,也難逃道德責任和輿論公評。尤可議者,有些人先在攝影鏡頭前大放厥詞,使人民相信事件內幕弊端叢叢,強烈要求檢調偵辦,一旦檢察官和他們聯絡,盼其提供有關情資、線索時,他們又以各種理由迴避偵訊,直到迫不得已才接受偵訊。

 政治人物動輒對他人公開提出指控,國內民眾早已習以為常,認為這是政治人物的作秀心態使然。不過,許多政治人物作秀作上了癮、作過了頭,造成類似這次賣票疑案的軒然大波,也讓愈來愈多的民眾感到不滿。據我們觀察,政治人物的政治秀大體有兩種,一種是拉抬聲勢,一種是挾怨報復,這次的賣票疑案則是兩者兼具。以目前來看,至少就張博雅與李嘉進向檢察官說明的內容而言,先前的指控尚稱難以成立,提出指控或者散播相關傳聞的政治人物,無疑會使社會大眾對其政治誠信打上問號。

 最令人遺憾的是,考試院副院長被提名人張博雅,政治經歷可謂相當豐富,竟也淪落到以傳聞消息對外放話。假使張博雅手握具體證據,又不願意協助檢察官調查,其動機就更啟人疑竇了。再說,張博雅未通過立法院同意投票,主要是因為國親兩黨全力杯葛,張博雅事後不但對國親兩黨毫無怨言,而且將矛頭指向提名並且全力支持她的執政黨,這種完全以個人利益得失為標準的心態,以及有失厚道的以怨報德作為,不啻是向社會大眾做了另一種極壞的示範。

 俗語說:「人必自重然後人重之」,身為政治人物尤其是如此。近年來,有些政治人物作秀成風,觀其荒腔走板的言行,似乎是把人民當作沒有品味的觀眾。其中,尤以法律賦予言論免責權的民意代表最為嚴重,難怪立法院會被民眾視為政治亂源。而隨著民主政治的進展,有些政治人物也把任意放話,製造新聞報導的轟動效應,當作選舉造勢的策略。這些自以為聰明的政治人物或許忘了,民主政治的另一現象就是民智大開,如果政治人物拿自己的人格與前途當賭注,很快就會在選民的淘汰下成為過氣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