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7.05自由時報
記者鄒景雯/特稿
在即將接任民進黨主席之際,籌組國會多數聯盟已經成為陳水扁總統的重要政治任務之一,一旦國會關鍵席次得以順利移動,國親兩黨組成的泛藍在野聯盟將重新洗牌,解除當前的對抗僵局。在這個發展趨勢下,陳總統在出訪前已經與前總統李登輝達成充分共識。
在立委勝選後,多數聯盟為何遲遲不見蹤影?事實上有諸多轉折,立法院長王金平是因素。二月的立法院正副院長選舉,扁李二人在策略評估上不同,李登輝對王金平在國民黨的角色有所期待,盼保王連任,並協助民進黨贏得副院長選舉;陳總統則認為院長與副院長應該一起談,談不攏不惜院長翻牌,才可能保住副院長。基於尊重,總統接受了李登輝的看法。
經事實驗證,王採取分離做法,只守院長選舉,未如預期支應洪奇昌,使不少民進黨人深信,當初若採取焦土政策,局勢將全然改觀。
這次同意權行使的過程,王金平同樣動見觀瞻,李登輝盼王金平這次有所彌補與回應,陳總統也找他到總統府深談多次,王一度傳來國親兩黨已決定一致反姚的訊息,希望考試院長能朝野協商,總統有了立法院長選舉的教訓,一口回絕,王後來再傳來副院長由饒穎奇出任,做為交換條件的訊息,總統同樣未予點頭。
總統的估計是,給了饒穎奇,未必能保姚,國民黨必然還是分離投票,最後民進黨將全盤皆墨,與其等待這樣的結果,不如一拚還有可為。於是改為釋出監委、試委由國民黨推薦。
監察委員被提名人趙揚清的遭遇,事後更讓總統感到不可理解,為什麼國民黨連自己推薦的人都不支持?而王金平與江丙坤的兩票也投出空白票,造成趙揚清只有一一○票,比民進黨被提名人的一一一票還少。這個結果,難免讓總統感覺「太不夠意思了」。
姚嘉文順利過關,是總統用自己的方法達成的,說明局面要由自己構築,不能寄望對手仁慈,這也是執政多數聯盟須勇於面對的原因。
多數聯盟的意義之所以重大,不在於任何個人或政權的利益,而是積極將台灣從政治漩渦中拉出,回歸經濟的基本面。當年中國因文革導致進步停滯四十年,擴大了兩岸的發展差距;今日對岸以經建掛帥急起直追,台灣不應重蹈覆轍反而揭起另一場文革。
以陳總統目前造訪的聖多美普林西比為例,在去年新當選的梅尼士總統,是由國會少數黨ADI所支持,上任後因政府改組問題受到在國會有過半席次的在野黨強烈杯葛,導致國會議事呈現癱瘓狀態,梅尼士在徵詢各界意見後,決定於今年三月提早舉行國會大選。
這次選舉中,在國會五十五席次中,梅尼士另組的新政黨獲得二十三席,原最大黨減為二十四席,至於ADI黨則為八席,為了穩定政局,梅尼士於是與三黨領袖磋商後,決定組成由三黨共同參與的「全民團結政府」,並於十一席內閣中提出四席給最大黨。
而上一站塞內加爾的經驗更為凸顯,瓦德總統在前年當選完成塞國首次政黨輪替,但是其所屬民主黨在國會的席次卻三分之一不到,施政備為艱辛,瓦德同樣主動解散國會改選,並且結合卅九個小黨組成策略聯盟,同時透過修憲將國會席次減為一百二十席,去年的改選瓦德贏得八十九席,一舉由少數成為過半多數。
陳總統於兩千年大選中勝出,去年底使民進黨成為國會最大黨,因此客觀情勢比梅尼士為佳,但是並未過半,沒有瓦德的好運氣,可謂距離穩定執政的目標只完成了一半,現在剩下最後、也最關鍵的一步。這一步怎麼踏出去?經過立法院長選舉與考試院同意權兩次操兵,顯然已經為陳總統強化了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