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8.18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陳茂雄
呂副總統訪印尼一度受阻,國、親兩黨黨主席冷嘲熱諷,站在敵人的立場抨擊臺灣政府。連隨隊記者都有人扮演對岸政權代言人的角色,以尖銳的口氣質問呂副總統,引來呂副總統的不悅。國內親對岸政權的電子媒體則更熱鬧,一直炒作陳總統「一邊一國」的話題。兩岸之間各有政府與主權,當然不屬一個國家,它就像中國歷史的三國時代,因為三個地區各有自己的政府與主權,所以稱之為三國,中國歷史為什麼不稱它為「一國」,而稱為「三國」?令人感到納悶的是舊國民黨勢力不認同一邊一國,他們說「一個中國」,那兩岸之間必定有一個屬地方政府,相信他們不敢說對岸屬地方政府,那他們所說的地方政府當然就是台灣,可是他們為了還要繼續吸取民脂民膏,當然不敢如此說。
舊國民黨勢力透過優勢媒體, 混淆視聽,將「一邊一國」、「臺獨」、「推翻中華民國」都劃上等號,不知他們是不清楚臺灣國家定位的沿革,或是刻意扭曲。舊國民黨佔領臺灣初期,不能由政府所管轄地區產生國家的行政首長以及國會議員,屬外來政權,當時的「臺獨」就是要推翻外來政權,而這個外來政權以「中華民國」為國號,所以「臺獨」的工作目標是要推翻「中華民國」沒錯。由萬年國代選舉總統時期,在野人士也有人同步由臺灣居民投票參選總統,有人將它當作噱頭,事實上它有其正當性,雖然他們只有少數人,但至少由臺灣居民投票,但當時的中華民國總統卻由對岸來的萬年國會所產生,不是由其所管轄地區的人民所推選,其正當性當然不若在野人士所推舉的人選。臺灣政治民主化之後,臺灣的國家元首與國會議員都由臺灣全體居民所產生,外來政權已本土化,其有完整的人民、土地、主權、政府,當然形成一個國家,終止戡亂之後,當然也默認對岸也是一個國家,因而形成「兩國論」,它與民進黨的臺灣前途決議文、「一邊一國」都一樣,雖然英文的名稱不同,但都代表台灣是一個國家,其名稱就是「中華民國」,對岸也是一個與臺灣不相隸屬的國家。
「兩國論」或是「一邊一國」雖然將臺灣定位為一個國家,可是其國號為「中華民國」,它是上一代統治中國的政府所用的國號,況且對岸政權就以這個國號留在聯合國,所以臺灣若沿用這個國號,就等於認同兩岸之間是一個分裂狀態的國家,其糾葛就變成內政問題,所以臺獨運動就變成「臺灣正名運動」,它是放棄「中華民國」國號,不是推翻「中華民國」政府,因為「中華民國」政府已由臺灣全體居民所產生,當然有其正當性,也不能由極少數人所組成的「臺灣共和國」所否定。
臺獨運動各階段有不同的任務,外來政權統治時期是要推翻外來政權,政治本土化之後,臺獨運動則變成「臺灣正名運動」,各階段的工作雖然不同,但目標一樣,維護臺灣不被對岸政權所併吞。舊國民黨勢力在外來政權統治時期,他們是要維護外來政權的統治,所以與臺獨運動對立,然而雙方卻有共同目標,那就是維護臺灣不被對岸政權所併吞。臺灣政治民主化之後,舊國民黨勢力失去既得利益,抗拒本土勢力的成長,所以態度改變,由堅拒對岸併吞的立場變成「和平統一」,而「和平統一」是他們以前最大的忌諱,若有人敢提出這個話題,必定難逃牢獄之災。事實上所謂「和平統一」就是投降,因為到時必定要放棄「中華民國」的體制。臺獨運動的目標始終如一,就是要維護臺灣不被併吞,舊國民黨的立場則一直在改變,由他們執政時,就要維護臺灣不被併吞,但政治本土化之後,他們態度卻是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最妙的就是舊國民黨勢力自己的「意識形態」太重,反而將臺獨運動人士扣上「意識形態」的帽子。他們常常將臺獨運動人士列為黑名單,事實上臺灣人應該將他們列為黑名單。
國民黨執政時期,透過優勢媒體及教育,將臺獨運動與不安定劃上等號,事實上臺獨只為了保護臺灣的安全,將對岸政權視為鄰居,不是同胞;而外來政權執政時期,舊國民黨勢力卻要消滅萬惡共匪,真正造成不安定的是外來政權,不是臺獨運動人士,可是多數臺灣人缺乏國家觀念,不知道如何定位自己的國家,所以被舊國民黨勢力所蒙蔽,只要國民黨打出安定牌就可擊敗黨外人士或是後來的民進黨。目前舊國民黨勢力重施故技,又要將臺獨的帽子扣在泛綠營的頭上,再度打出安定牌,只是利用敵人武力恫嚇臺灣人,用多了就失效。再說政治民主與自由化之後,政治話題已不是禁忌,經過多方交流之後民智大開,多數臺灣人已不被舊國民黨優勢媒體所誘惑,最近「一邊一國」問題,多數民眾很清楚若是「中華民國」是一個國家,那必定是「一邊一國」,這是很簡單的算術。
國民黨的支持者多數屬無意識形態選民,可是連主席自從敗選之後,有太多的反李與反本土化之言論,逼迫其支持者在本土化與反本土化擇一邊而站,在民主與自由的體制下,本土化必定佔優勢,造成泛綠營快速成長,泛藍營則逐漸衰退,這是泛藍營始料不及的。(作者陳茂雄╱臺灣安全促進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