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240
挺起腰桿,走台灣路

 

2002.08.20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林恆立

 陳總統說「台灣要走自己的路」頭一次執政者說出台灣的目標與未來方向。再加上向台商宣示改變向西傾斜,重啟「南向政策」投資東南亞,呂副總統隨即前往印尼訪問台灣的「轉向」動作愈明顯,中國打壓愈激烈。

 當然台灣要走出去,走出自己的路並不容易,國際政治的現實,外交工作的推動相當困難。這幾年參與「推動台灣加入WHO」的活動,目賭中國外交人員的蠻橫和打壓,相信許多參與的醫界和海內外台灣人都感同深受。因為國際社會普通以「台灣海峽兩岸所有的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部份。」來看待兩岸。但是自從李前總統在八十八年提出「兩國論」首度向國際社會表明,至少台灣人民並不認為只有一個中國,陳總統的「一邊一國,公投立法」也不過是闡明現狀,再度向國際社會表明台灣並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中國的地方政府。在國際上,台灣受到中國的壓力,外交孤立。並不是從今天開始,也不是從新政府開始。而是兩岸分立以來,中國就不斷以「文攻武嚇」「趕盡殺絕」的方式,試圖引起台灣人對台灣安全與前途的顧慮。這也是內部政治分歧主因,也使台灣的認同危機達到空前的地步。此次中共選在陳總統宣誓就任民進黨主席當天宣布與諾魯建交,就像是打了台灣一巴掌,陳總統只好硬起來說出「一邊一國,公投立法」。其實就是試圖將「台灣前途決議文」,轉化為國家政策,堅持台灣的前途必須由台灣人民決定,這和台灣的主流民意相符。

 可悲的是在野黨和部分統派既得利益,卻利用台灣的自由民主機制,試圖反撲,與中國裡應外合,由中國以金錢外交,壓縮台灣的國際自主空間收拿金錢收買台灣的邦交國,阻撓台灣加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並以武力威脅台灣,讓台灣人民對台灣的安全與前途失去信心,對中國心存自我矮化,妥協求和的幻想。政黨輪替以來,如李前總統所言「有二個人,還不能釋懷」,與統派媒體和原在黨政機關中的既得利益者相互呼應,他們不願意與「台灣」認同,認為只有使台灣在法理或政治上與中國的命運合在一起,台灣才能生存。

 認同是一個國家的成員意識到自身為國家的一份子,此為效忠的基礎。然而由於中國與台灣二個政權長期分隔對峙,及台灣的外交困境,終於演變成二十一世紀台灣最棘手的問題。面對這樣的政治環境,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建立一個權利與責任相對,自由與自律並蓄的公民社會,使一種成熟穩健、多元包容及理性辯論的民主素養在台灣生根茁壯,是現階段最重要的問題。尤其是確立「台灣公民意識」,朝野政黨更應該在兩岸政策上尋求最大公約數,維護中華民國的主權獨立是政府和政黨都要維護的共同目標。任何國家或外力企圖改變現狀就要訴諸公投取得台灣人民的同意 。

 當然台灣要走出去,必須凝聚共識內部團結,才能面對外來的挑戰和國際競爭,唯有站穩自己的立場,才能為國家的前途開創長治久安的出路,這與統獨爭議無關,台灣的民主化、本土化、國際化的目標也相當清楚,台灣目前的問題只是意見分歧「各彈各的調」。當然這是反映社會多元,族群差異的關係,政黨存在的價值正是要結和社會各種力量,使各族群都能共同發展,凝聚共識讓台灣的社會發展,更包容更互相尊重,政治更公平正義。但是相反的,在野黨卻在阿扁喊出「一邊一國」的當下立即替中國「伸張正義」指責陳總統挑起兩岸爭端,兵戎相見,台灣經濟會受到明顯傷害,股市大跌等負面評論。

 轉眼間二○○四年即將來臨,國親兩黨不應以選舉恩怨,犧牲台灣未來的共同目標。而政黨的重要功能就是「整合」社會中不同的利益,使各族群都能發展並接受共同目標,如果任由意識形態或統獨路線的鬥爭漫延,各政黨不思自我改造、自我強化來增加獲得民眾的信任,提升政策品質、人材素質和政黨體質。那縱使陳總統或執政黨有重大政策的錯誤,台灣人民敢將選票投給「桃花黨」或「聯共反台黨」嗎?我們不諱言「破冰」「南向」參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有實際的困難必須克服,但是做為全球村的一員,我們不能坐以待斃,畏懼中國的打壓就妥協、矮化、求和,大家更該「挺起腰桿,走台灣路」參與更多的官方或非官方的組織活動,讓台灣的經濟成就能對世界做出正面的貢獻,相信台灣的人道關懷,更能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最後造成「雪崩」的必然是與中國同一氣的政黨。中國也要認清台灣人民當家做主的堅定態度,是任何武力威脅,軍中事恫嚇與外交封殺都難以撼動。 (作者林恆立╱台灣中社副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