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8.28自由時報
☉蘇盈貴
OBU本是我國銀行正常業務之一,政府相關單位當初在討論OBU開放對中國台商放款時,主要是基於希望資金流向可以透明化、以利相關單位可以掌握資金的流向為前提。但是,事實上台商本來就可以應用其他途徑借錢,再用各種名目轉往中國,開放OBU融資將提供另一條資金外流的管道,卻也有可能加速資金流向中國。現今,財政部同意OBU可放款中國台商,其影響層次可能不下於開放八吋晶圓廠赴中國大陸的嚴重性,政府決定開放OBU對中國台商放款的背後隱然有一股勢力主導,除了中國台商之外,還透過不少立委施壓,這隻「魔手」正在內外相應掏空台灣
。
據中國法令的規定,企業要向境外金融機構貸款,必須向外匯管理局申請「外債核准」,手續繁瑣,曠日廢時,台商透過OBU貸款的意願應是不高的。各國對OBU的管理皆採用自由匯進及匯出,但中國對資金的匯出依然採用相當嚴格的管制,加上政府一味的交給銀行自行風險控管,一旦發生問題,台灣的銀行只能啞巴吃黃連。台灣在李前總統登輝時期,以「戒急用忍,行穩致遠」以及「特殊國與國關係論」,分別表達了在經濟與政治上與中國大陸相區隔,以維護自身政、經的自我發展。現今政府政策不斷的開放,形成「拚開放」卻未能進行有效的管理,可以預見的是,區域投資對中國的比重愈高,台灣的失業率也就更加嚴重。而台灣經濟嚴重衰退,問題癥結主要是出在內部而不是外部,例如:原本設置OBU是為了做亞太金融中心,但銀行只想至中國開設分行、台商只想持續拓展市場,若讓相關的資金無條件進入中國大陸,屆時資金逃離台灣的速度,將比企業出走的速度來得更快,台灣的經濟命脈也將因此葬送。
日前行政院副院長兼經建會主委林信義曾表示,過去十個月中,國內金融機構壞帳增加達二千七百億元,拖延處理問題金融機構的成本太高。換言之,兩千多億元的壞帳,是非常高的數字,我國的金融問題如此嚴重,主要原因仍在於廠商「錢進中國、債留台灣」。令人不解的是,面對國內銀行逾放比率居高不下,為何財政部仍執意開放國際金融業務分行融資給中國台商?開放OBU融資台商形同鼓勵企業出走,形成「掏空台灣資金、壯大中國經濟」的後遺症。美國及日本內憂外患,經濟衰退,國力失血,反觀中國正在起飛,榮景可因台灣不斷的輸血過去而維持一段時間。然而台灣本土卻因而失血嚴重,本身已因為產業、資金大量外移中國,而衍生產業不振、經濟衰退、失業率高升等問題,這些問題持續下去,無異將台灣經濟金融的命脈委由北京掌理。
挪開OBU放款大陸台商的那隻「魔手」,別讓口號式的管理、自欺式的資金回流、掩耳盜鈴式的資金管理,繼續編織美麗的謊言。身為民意代表,對政府推動積極開放可能掏空台灣經濟,也應當一視同仁地予以嚴格監督,不論政府或是民意代表,絕不可在利益團體的壓力下放寬條件。
政府應暫緩開放OBU對中國台商放款,畢竟此時開放時間點不妥,兩岸在WTO架構下,開放只是時間上的問題,政府現階段應集中時間與力量於招商、投資、經濟、就業四大重點,與其藉由開放OBU,期待中國台商資金之回流,還不如積極留住企業及國內資金,方是上策
。 (作者蘇盈貴╱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