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252
為曾慶紅的政治前途把脈

 

  2002.08.28自由時報
☉伊銘

 今年北戴河會議前後,中國官方媒體以及軍隊喉舌《解放軍報》即不斷為江澤民造勢,直言「江核心」,將「三個代表」奉為中共最高的理論指南,除了國家主席因任期限制不能再延,江澤民大有續任總書記及中央軍委主席的態勢。然而,江澤民心頭真正懸掛的還是由誰來保障政治局執行「三個代表」,而這個人當然非曾慶紅莫屬。那麼,江澤民究竟要為曾慶紅設計怎樣一個前途,北京政治圈乃至海外輿論則有許多傳言。

有望與胡錦濤等量齊觀

 較為流行的說法是,江澤民自今年初開始,再三向黨內提議在中共十六大新領導人安排中,提議曾慶紅升任七名政治局常委之一,但卻遭到以李鵬為主的黨內有力人士的強烈反對,使得曾慶紅的升格問題三度遭到否決。這則來自《東京新聞》的報導並稱,黨內不少元老如喬石、萬里等也附和李鵬的意見。還有一種說法是江澤民以自己留任黨的總書記為前提,曾想新設兩位「副總書記」而讓胡錦濤與曾慶紅擔任,並將曾慶紅定位為繼任的總書記。此外,「北京消息人士」還傳說,江澤民也曾提請政治局討論,讓曾慶紅擔任國家副主席。不過「消息人士」又表示,黨內人士對借著江澤民權威而完全掌控黨內人事權的曾慶紅,具有強烈的不滿。

 上述傳聞究竟有幾分可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幾件傳聞都凸顯了江澤民對曾慶紅的特別關愛,都試圖在說明江澤民為曾慶紅的政治出路煞費苦心。事實上,這些傳聞禁不起推敲:一、江澤民在黨內的地位已經接近「一言九鼎」,既然沒有人、沒有機制可以決定他的去留,當然也不會有人否決的建議;二、李鵬與江澤民關係多年來雖然難免分歧,但總體來說還算差強人意,不至於因為曾慶紅反目,何況李鵬在安插自己人馬(如羅干)時還希望取得江澤民的支持;三、身為中央組織部長的曾慶紅善於經營權力人所共知,雖然他只是政治局候補委員,但是位居要津,影響力絕不在尉健行、李嵐清等政治局常委之下。

 這多年,曾慶紅之所以在中央委員、政治局候補委員上徘徊,並非是江澤民不能、曾本人不想晉身政治局委員,而是他不願躁進、在等待時機。如果估計不錯,十六大後曾慶紅的政治面目將完全改變,甚至有望與胡錦濤等量齊觀,倘若江澤民半退或全退的話。因為在江澤民的接班布局中,關鍵一步棋仍是促使曾慶紅到位。胡錦濤的接班地位是鄧小平指定的,江澤民不能沒有自己的接班人。在江澤民看來,倘若曾慶紅不能在新的權力格局中占據決定性位置,便不能把握十六大權力轉移的實質。

 換句話說,曾慶紅進入政治局常委並作為書記處常務書記主管黨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除此,兼任國家副主席的可能性也很大。江澤民的主要用意,恐怕是在於為曾慶紅尋找一個兼任軍委副主席的藉口。這個動作不可小看,因為它在兩大關節上可能決定這次從所謂「第三代」到「第四代」的權力轉移的全盤格局。

實際權力超過一般人預想

 十幾年來,曾慶紅鞍前馬後為江澤民鞏固權力立下了汗馬功勞,無論是江澤民的「三講」還是「三個代表」理論,抑或是資本家入黨,背後的操盤者應該是曾慶紅。但是他的仕途卻被認為「並不順暢」。常被列舉的例證包括:一、曾慶紅一九八六年就擔任上海市委副書記,本來一九八七年的中共「十三大」,就有條件擔任中央委員或中央候補委員,但他沒有當上;二、一九九二年中共「十四大」時,江澤民擔任總書記已有三年,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的曾慶紅依然留在中央候補委員之外;三、一九九三年,曾慶紅升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創下中央辦公廳主任不是中央委員的先例;四、一九九七年,中共召開「十五大」,鄧小平已隨風而逝,江澤民雖大權獨攬,曾慶紅只能升至政治局候補委員;五、一九九九年,政治局委員謝非去世,曾慶紅在政治局候補委員中排名第一,本應填補謝非遺缺,但十五大五中全會結束,曾慶紅依然未能「扶正」。

 其實,這些狀況都是外界的錯覺,黨內地位固然是判斷一個人權力大小的標準,但並非是唯一條件,曾慶紅雖然沒有得到類似胡錦濤政治局常委那樣的桂冠,但他在黨內的影響力絕不在胡錦濤之下,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胡錦濤。

 例如在今年四月與五月之交,當胡錦濤出訪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美國的時候,曾慶紅也剛巧出訪日本。較出人意表的是,中國的地方傳媒在報導曾慶紅的外訪消息時,不但篇幅較一般政治局委員外訪時多,部份地方新聞網站如廣東「南方網」、北京「千龍網」等,則把曾慶紅在東京譴責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的講話,放在比胡錦濤訪問星、馬還要醒目的位置。在曾慶紅政治勢力「大後方」的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更將之作為頭版頭條。相反,其時正在新加坡訪問的胡錦濤,有關的消息則較不顯眼。因此北京政治圈在私下紛傳,曾慶紅靠江澤民的鼎足之勢,「副核心」志在必得。

十六大後料將有所作為

 曾慶紅在十六大進入「核心」已不是問題,問題是他進入「核心」之後做什麼,怎麼做。今年以來,曾慶紅推動了兩項小小的政治改革的舉措。一個是在廣東的深圳推行中共式的三權分立的試點,另一個是在中共十六大代表選舉和省委換屆選舉中實行有限的差額選舉。儘管這兩項改革在中國幾乎沒有吸引到什麼注意力,民間也沒有像樣的討論,但是足以說明曾慶紅的思想觀念。

 熟悉曾慶紅的人士稱,他表面保守恭奉教條,私下則在內部悄然推動改革,內弛而外張。只是從內部悄悄地推動改革,勢必首先觸動這些人的利益,招致這些人的反對。而外面的普通民眾則對他隱蔽的觀念、改革的傾向毫不知情。這也是曾慶紅在普通民眾的眼裡,是個沒有明確的政治主張的謀士,只是擅長人事與權謀的原因。

 曾慶紅的改革傾向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中期,而最近在內部推動的十六大代表選舉、省委換屆選舉和省委常委選舉中實行差額選舉等,就體現得特別明顯。這些舉措以西方的眼光看來,當然微不足道,但在視政治改革為畏途的中共黨內而言,差額選舉當然是一個值得歡迎的改革舉動。由曾慶紅控制的、中央組織部主辦的《黨建研究》雜誌,常刊發大膽言論;由他主控的中央黨校課堂,近年來甚至常可看到西方政治學者的身影。

 因此在曾慶紅晉身「核心」後,有理由相信他將有一番政治作為,除繼承江澤民理論衣缽外,也不排除會有驚人的改革舉動。原因很簡單,一、如果曾慶紅只要權力、不思改革,中國不過是多了一個官僚,他不會有什麼政治前途。這一點,他肯定比其他人更清楚;二、十六大後,他與胡錦濤的關係既是政治夥伴,更是政治對手,他勢必會通過一些不尋常舉動,超越對手,並在民眾中留下一個好的口碑。

 不過,曾慶紅還必須明白,他與江澤民的關係利弊兼而有之。倘若沒有江澤民的鼎力支持,他在北京權力漩渦裡似難立足;倘若曾慶紅繼續一味地追隨江澤民,外界只會繼續把他看作是江的「大內總管」,而這個形象在中國政治傳統中,不是什麼好的角色,他也必將隨江的政治生命的終結而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