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8.31自由時報
☉王仕圖
近日媒體報導有關民進黨研擬擴大發放「敬老津貼」政策,亦引發各界許多討論。然而諸多之焦點均擺在政策實施之後的財源籌措問題,卻鮮少有人關心政策本身的定位問題,因此在此希望從整體福利政策面來反省「敬老津貼」政策的角色定位,便於如何看待「敬老津貼」政策。
「敬老津貼」乃屬社會津貼的領域,就意涵上,仍定義為指涉「具有某一特定目的,對於所認可的特定對象提供定期性或一次性支付的現金實物等定量分配」。因此,社會津貼經常被視為一種普及式的補助方案,提供服務或實物給特定人民,並且不考慮他們的所得、職業或財產。由上述的定義,可以了解社會津貼的理念強調公民權利,而且受益者沒有相對義務,也就是一種免費式、普及式的給付政策。因此可以歸納社會津貼具有以下幾種特性:(1)普及式的權利,毋須資格調查;(2)財源來自一般稅收,政府負擔沈重;(3)津貼的金額以滿足國民基本生活保障為前提,但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4)所需行政成本較低,但呈現財政幻覺,唯民眾接受程度高。
不管政府或各個政黨都必須先行了解並具備共識,實施「敬老津貼」政策,對政府本身就是一種負擔。就現實面而言,「敬老津貼」政策是政黨惡鬥的產品,其本尊可追溯到一九九○年代初期的「中低收入戶老人生活津貼」,該政策可以在政府社會福利政策中出線,一方面乃因人口結構因素,由於老年人口增加,使老年人口成為政治選舉中,各個政黨主要訴求的對象;另一方面則須歸因於當時反對黨(民進黨)提出「敬老津貼」所造成的壓力,使執政的國民黨政府必須提出因應的政策。然而在擬訂政策的過程中,又必須考量到市場區隔的問題,因而造就出國民黨政府提出以選擇性的照顧中低收入戶老人為政策訴求對象。同樣的,在實施的過程中,當時國民黨亦曾以擴大發放「中低收入戶老人生活津貼」作為選戰的訴求。反觀當前的「敬老津貼」政策似乎也有異曲同工之處,畢竟是項政策牽繫著上百萬張的選票,任誰都不敢小看它的影響力。
各個政黨在為自己的選票著想之時,還是需要從宏觀的角度思考國內老人福利的未來。我們知道,在老人經濟安全保障之中一般均涵蓋三大體系:社會保險、社會救助,以及社會津貼,而當前國內的老人福利措施之中,也同時實施這三個體系,唯此三體系卻是在「各自為政」的狀態之下推行。雖然在諸多規劃中,曾有針對三個體系的整合討論,然而經過了幾十年、政黨輪替,有關國民年金的制度卻仍然處在討論的階段,政府若未針對老年人口的經濟安全進行通盤的檢討,相信未來相關的問題還是會不斷的出現與重複。
(作者王仕圖╱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