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261
認同台灣 雷震用生命作見證

 

2002.09.04自由時報

 〔記者吳明杰╱台北報導〕國史館今天將公開官方針對雷震案蒐錄編成的「雷震案史料彙編」解密資料,國史館館長張炎憲在序文中表示,雷震不只是堅持民主自由信念的實踐者,也是先覺者,但過去當政者缺乏胸襟與遠見,使台灣民主路途慢了三十年。

 他說,雷震案的歷史意義,在於代表一段台灣人民抵抗獨裁專制、追求民主政治與自由人權的寶貴經驗,雷震等人還留下豐富史料,真實記錄台灣政治發展的情形,雷震的文稿失蹤多年後能夠重現,除有助於進一步釐清該案歷史真相外,也顯示過去反對者運動的努力對我國今日民主政治成果具有不可磨滅力量。

 張炎憲指出,由於雷震案的爆發,台灣人民更了解國民黨操控言論思想的事實,以及自由主義者思考中華民國前途的憂心與期待。

 他表示,雷震被以匪諜罪名逮捕,國民黨雖然壓制組黨於一時,卻斷送大陸籍民主人士與台灣政治人物結合的機會,當時如果雷震能夠順利組成「中國民主黨」,也許能消弭省籍的隔閡,促進族群的諒解,減少日後統獨的激化,而提早民主政治來臨。

 張炎憲說,雷震坐滿十年刑期出獄後,眼見中華民國政府退出聯合國,國際局勢日漸不利,國民黨仍缺少認同台灣的覺悟,在古稀之年又向蔣中正總統提出「救亡圖存獻議」,主張成立「中華台灣民主國」﹔國名冠上「中華」表示文化上認同中國,加上「台灣」表示政治現實上要與台灣結合,但蔣中正總統仍不接受,雷震的苦心付諸東流。

 張炎憲認為,政治運動必須與土地結合才有歸屬感,尤其應該站在人民的利益之上,才有源源不絕的動能。以今天而論,雷震不只是堅持民主自由信念的實踐者,也是先覺者。雷震不堅持「一個中國」,能認同台灣,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兩國並存的事實,雖然他想為國民黨的生存打破現狀,可是當政者缺乏胸襟與遠見,使台灣民主路途慢了三十年,也使今日台灣人民面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威脅,為求生存發展需要付出更多代價。

 他表示,在國民黨政府失去中國大陸時,雷震憂心國家前途於一九四九年底在台北創辦「自由中國」雜誌,以自由中國對抗共產中國,不過國民黨在台灣統治基礎穩固後,實施一黨獨裁,控制言論思想,實行報禁黨禁,漸漸違背雷震的自由民主理念,雷震才從擁蔣反共轉為反蔣反共,批評蔣中正總統的獨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