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9.06自由時報
〔駐美特派員曹郁芬╱華府四日報導〕美國前駐中國大使普理赫指出,兩岸經濟連結深化是事實,但他不同意這個現象可以預防戰爭的說法,安全問題也不能全部歸於軍事。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四日發表台海兩岸的政策報告書,美國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何漢理應邀評論。何漢理表示,中國對陳水扁「聽其言、觀其行」的階段已經結束,陳水扁發表的「一邊一國」說法,基本上已被北京定性,由於陳水扁很可能連任,未來兩岸的對話將更為困難。
他還說,陳水扁發表的一邊一國說法並沒有新意,事實上從李登輝總統過去的做法可以看到熟悉的模式。他雖然理解陳水扁這麼做的原因,但仍認為這種口頭的挑釁對兩岸關係沒有助益。
不過何漢理也指出,從季辛吉決定與中國關係正常化開始,美中建交的幾項前提已經逐漸在美國受到挑戰。一是美中在安全問題上利大於弊,不少美國決策者開始相信中國可能是競爭者而不是合作對象;二是中國的繁榮符合美國利益;三是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只在乎解決過程是否和平,不在乎結果。如果美國決策者相信中國的興起是威脅,維持台灣獨立就符合美國利益。他認為,支持美中交往的人應該對這些演變做更清楚的說明。
報告作者之一的前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史洛康則指出,儘管美中在台灣問題上有重大歧見,但中國在戰略上似乎是做出與美國合作,避免與美國衝突的決定,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大家現在看到中國經濟快速成長,卻忽略中國中部的貧窮落後,中國的經濟要全面發展、與世界接軌,還有長路要走。
史洛康認為,兩岸關係不急著在短期內找出解答。美國人常掉入一個陷阱,想找出兩岸問題的解決方案,但兩岸的基上差異極大,短期內根本不可能有答案。美國的利益是要避免衝突,一旦兩岸發生戰爭而美國武力介入,後果是不可計數的,所以美國的目標是要找出一個可以管理這個關係的方法。
大西洋理事會的報告對兩岸經濟整合的現象十分關切,並認為兩岸談判應是經濟先於政治。
美國前駐中國大使普理赫應邀做評論時指出,兩岸經濟連結深化是事實,但他不同意這個現象可以預防戰爭的說法,安全問題也不能全部歸於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