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299
台灣積極反恐 才能跟上國際行列

 

2002.09.08自由時報 911週年特別報導
《台灣反恐系列一》記者鄒景雯╱特稿

 編者按:美國九一一遭恐怖攻擊事件即將屆滿一週年,布希政府正為攻打伊拉克積極尋求各國支持,反恐戰事一觸即發,陳水扁總統將在今天召開以反恐、安全為主題的「三芝會議」,跨部會討論國際反恐因應之道,本報特別製作反恐系列專題,分別從國安、外交、軍事、政黨、安檢等五個面向,深入探討。

 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全球戰略採取了全新的觀點,特別在亞太地區,基於反恐的共同議題,使得美國對東北亞、東南亞乃至兩岸的個別關係,都出現與過往不同的新局。台灣在這個關頭,要如何擴增屬於台灣的機會、減少台灣的限制?政府當局必須完成戰略性思考與部署。

 陳總統召開的反恐安全會議,即是植基於此的動腦會議。由美國為首的國際反恐行動,即將以「攻打伊拉克」為分界進入第二階段。在過去一年,台灣與美國在反恐行動、人道救援的合作關係,足稱空前的緊密,台灣不僅參與,亦有非常的表現。除了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已經披露,台灣的協助經費已經超過一億美元,雙方政府在檯面下的合作尤其頻繁密集。

 事發之初,美國向台灣所提出的第一項請求,是向我財政部提出四張名單,共有一百五十家公司與個人,希望能轉知各公私金融機構,協助調查恐怖份子的資金是否流向台灣洗錢。

 在軍事行動方面,西方盟國與中亞各國,或提供基地、或直接出動部隊,日本與德國更因此修改法律,允許部隊開赴海外,台灣則在美國提出要求之前,主動向美表示願意在軍事行動中提供飛越空域協助。

 至於美國希望各國協助阿富汗戰後復興,台灣的人道救援誠意早已經由印有「TAIWAN」標誌的援糧、藥品,源源不絕送入戰區。

 布希總統今年東亞之行,到達日本時公開表示「台灣是美國最好朋友」,陳水扁總統就認為,這與台灣政府、人民及非政府組織(NGO)對反恐行動的人道協助做過最好合作,可能有很大關係。

 反觀中國,雖然與美國同樣在反恐行動有許多合作機會,但無法排除彼此間存在的矛盾與盲點,與台灣在反恐行動絕對與美國站在同一立場更不能並論。美方私下曾經向我抱怨,中國參加反恐基於本身利益考慮較大,可以評比出台灣在第一階段的反恐行動上已經在美得分。

 面對美伊可能開戰的局勢發展,台灣要繼續善盡何種國際義務?進而在民主陣營成為好夥伴,是當前新課題。負責規劃戰略會議的國安會成員就指出,參與反恐是台灣與國際順暢接軌最自然的途徑,台灣與主流民主國家愈休戚與共,台灣就愈能獲得安全上的保障,這是基本前提。未來的反恐策略,應該分為「攻」「守」兩部分,攻的是台灣如何表現?守的則是台灣本身是否做好了萬全準備?在布希總統密集尋求國際支持攻伊之際,陳總統已經準備至少發表兩次重要談話,一次在今日三芝會議總結裁示時,一次則是在九月十日的九一一前夕。總統代表政府重申支持反恐立場之外,最主要的是將凸顯中國的武力恫嚇同樣是反和平的危險行動,對岸多次利用美中反恐合作的需要,向美方就台灣議題施壓,尤其是台灣必須正告國際社會的焦點。

 美伊戰爭萬一爆發,台灣在軍事、金錢、人力上能夠怎麼做?如何在量力而為的情況下創造最大的效果?是贏得美國進一步肯定的關鍵,需要政府精英集思廣益,創造利基。一旦伊拉克受擊,戰爭的型態與結束時間,必然牽動國際經濟脈動,台灣無法倖免,能源安全存量、油品價格、股市波動等等,對於下半年的經濟表現皆是變數,這部分相對而言應是相關部會駕輕就熟的業務。

 任何決策要做到如臂使指,政府不同單位的整合協調最是重要,新政府成立兩年來,這方面的演練依舊有待加強,藉著反恐的國際事務,是能夠增進政府內部默契共識很好的機會,有助於政策的全面關照性。

 積極參與反恐,使台灣不在國際行列缺席,這就是厚植台灣生存之道的方法,也是對國人的國際觀教育,在民主、自由、和平、人道的共同認知下,台灣及時善盡義務,未來才可能爭取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