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9.09自由時報 911週年特別報導
《台灣反恐系列二》記者蘇永耀╱特稿
正當全世界關注美國是否會藉由九一一事件週年對伊拉克展開新一波的反恐戰爭之際,台灣除須精確掌握整個國際局勢演變外,反恐因素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衝擊,更深切關係國家利益,而如何「化反恐為反共」,應是未來推動台美關係的主軸。從後冷戰時代開啟,一直到去年九一一事件,美國幾乎未曾對單一國家進行完整的軍事評估,但今年七月美國國防部公布的「二○○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力報告」,內容描繪中國軍力的快速成長狀況;在九一一時代特別把中國點出來,顯見中國已成為美國安全威脅的主要來源。
去年九一一發生後,美國布希總統與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相互致電,這項動作既被視為中國支持美國反恐,也讓人認定美中關係已有所改善,不過,經過一年證明,中國並未成為美國忠貞夥伴,戰略地位也沒有因此提升,美中關係仍處於磨合互動中。究其實,除意識形態的重大差異外,美國做為世界秩序維護者,與挑戰的中國霸權之間,本就競爭多於合作,彼此戰略利益存有高度衝突。
中方雖以能重返美國柯林頓時代,彼此形成的親密夥伴關係為期望目標,殊不知布希政府正是對前任政府的失衡做法予以撥亂反正,美方所謂「對華政策不變」,則是回歸近半世紀國際政治基本面,將中國再次定位為戰略對手。
而中國表面上雖支持美國反恐,但仍與美國認定的激進回教國家交往密切,美國軍方甚至指出中方還是對這些國家持續高科技或武器等的援輸;另方面,中國也對美國以反恐「未竟」為由,美軍長駐中亞,深入其勢力範圍的做法亦深感威脅。
在反恐大纛的背後,美國與中國之間,仍以原先各自認定的國家利益為依,尋求戰略版圖擴張的極大化,中國以反恐為名,「中介」美國等西方國家,與激進回教國家之間的關係,除左右逢源,並以第三世界代言人自居;美國對此不會不知,只是彼此之間還未到「撕破臉」的局面。
掌握美中關係本質後,台灣如何定位美中台三角關係,也可較為明晰;首先,反恐因素並未衝擊到美中關係的本質,甚至讓彼此的戰略衝突益形鮮明,台灣在此更應凸顯與美國的反恐角色一致,縱使無法軍事協同,在其他的措施上亦應尋求配合,切莫讓台灣成為美國全球反恐佈網的漏洞。
另外,如同陳水扁總統昨日在三芝會議所言,反恐是達成「民主與和平的手段」。換言之,中國對台灣、對亞太的安全威脅,就是恐怖活動的另類形式,台灣強化自身的安全力量,並尋求國際連結,與亞太周邊國家的利益是完全一致。
在此,台灣應更清楚表明與中國之間在政治、經濟、社會價值等相異之處,而陳總統日前提出「一邊一國論」,就是明確的政治宣示,未來應更進一步在其他層面上彰顯。
相較於美中之間因反恐而貌合神離,台灣應透過反恐,強化台美之間的合作基石,尤其反恐活動除涵蓋政治軍事外,也包括民生經濟等面向,結盟反恐,不只是讓台美之間深化政治與軍事關係,也使台灣擴大與歐美等國家國際佈局,總之,台灣將反恐資源集中與一致,才不致相互牴觸,並極大化國家利益。
而在兩岸關係上,台灣固然不必主動挑釁,但這不意味自身就不能有任何作為。
台灣最大的戰略利益,並非尋求北京的善意或兩岸的和解,而應是透過全球佈局、結盟,讓台灣的安全利益,與國際主流息息相關,以實力證明台灣獨立存在於國際社會,使得中國對台灣的武力與併吞威脅,成為一種不具任何道德與政治正當性的「國際威脅」,如同伊拉克、北韓等一樣,進而成為國際間撻伐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