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9.09自由時報
本報記者/特稿
九一一事件發生已近週年,但國際局勢並未轉趨平靜。
阿富汗塔利班政權雖然已遭推翻,但被指為恐怖攻擊禍首的賓拉丹卻至今行蹤成謎;反恐戰爭進行已近一年,戰事卻如野火蔓延。
美國與伊拉克的衝突,近來更有一觸即發之勢。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反恐議題不但仍是國際關注的焦點,更將是主導國際政治走向的關鍵。
選在九一一事件週年前夕,陳水扁總統召開三芝會議,顯然已經看出了這種國際發展的趨勢。
台灣未來如果希望持續與國際社會接軌、對話,反恐議題無疑是最適當也是必要的切入角度,因為這比過去台灣一直提倡的台海安全、區域穩定,更能獲得國際社會的共鳴,因為世界多數國家當前對恐怖主義的切膚之痛,與台灣每天面對超過三百枚中國沿海導彈威脅的痛苦,其實已經相去不遠。
從昨日三芝會議的內容來看,當局因應反恐戰爭的態度與策略,顯然不是拒於千里之外,而是積極地迎向這波國際反恐的浪潮。
特別是在這項會議中巧妙地將民主與反恐議題刻意相提並論,頗有暗示國際社會,唯有在世界各地廣泛地建立民主制度政府,才是反恐根本的意味。
此外,相關官員雖然始終迴避將中國直接打入邪惡軸心或恐怖主義國家,但從陳水扁總統對會議的十點裁示來看,在在都在暗示中國對台灣長期的威逼與壓迫,其實無異於恐怖主義另一種形式的呈現。
對於台灣島內二千三百萬人而言,台海的和平與安全無疑是最關鍵的問題,過去台灣致力於各種外交上的運籌帷幄,但不可諱言,即使如美國一般與我友好的國家,仍然只能把台海安全放在該國整體利益的一部分加以思考。
不論就積極性與處理時的迫切性,都難以讓身處於中國威逼第一線的台灣感到百分之百的滿意。
如今反恐戰爭在美國等強國的領導下,顯然已經風起雲湧,世界主要國家對於反恐運動的信念,也幾乎僅次於對民主自由的信仰。
台灣選擇在此一時機積極地迎向國際反恐活動,除了表態支持美國外,也頗有借力使力、主動出擊的意味,希望能讓台海議題與反恐議題成功地掛鉤。
如果這項策略能夠成功,則未來台灣與國際社會的對話管道,顯然又多了一個有力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