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9.11自由時報
☉胡忠銘
九一一悲劇發生,和人類罪惡所引發的鄉土、種族、宗教與政治等恩怨情仇息息相關。其歷史的糾纏如下:十萬年前:巴勒斯坦地區已有人類居住。
西元前三千年:巴勒斯坦地區有「亞摩利人」與「迦南人」居住,該地區被稱為「迦南地」。
西元前兩千年:希伯來民族開始從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與敘利亞兩國境內東北部地區)陸續遷移到迦南地定居。
西元前十九世紀:為了地盤,希伯來人必須與當地族群交戰,其中最大的強敵為非利士人。希伯來族長亞伯拉罕與元配撒拉原無法生育,撒拉因而同意使女夏甲與亞伯拉罕同房,之後,兩人先後懷孕生子,但卻勾心鬥角。夏甲所生之子以實瑪利的後裔,為現在的阿拉伯系;元配撒拉所生之子以撒的後裔,為現在的猶太系。因撒拉與夏甲的感情不睦,種下了以色列人與阿拉伯人衝突的禍根。
西元前一八七六年:約瑟(亞伯拉罕的曾孫,以撒的孫子雅各的孩子)任埃及宰相時,雅各舉家離開迦南地,遷居到埃及,計有四百多年的時間。
西元前一四四六年:摩西帶領以色列百姓過紅海,出埃及。
西元前一四○六年: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四十年,進到上帝許的迦南地。
西元前一○五○年:掃羅登基為王,王國時代正式開始。
西元前一○○三年:大衛王將耶布斯城改名為「耶路撒冷」,將約櫃遷移至此,而成為以色列的政治與宗教中心。
西元前九三○年:王國分列為二,南稱猶大國,北為以色列。
西元前九五七年:所羅門王於耶路撒冷建造第一座聖殿。
西元前五八六年:耶路撒冷被巴比倫帝國軍隊攻陷,百姓被擄,流放異地。
西元前五三八年:波斯人征服巴比倫,以色列人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
耶穌基督誕生:西元前與後的分水嶺。
西元七○年:大希律的聖殿被羅馬軍隊摧毀,猶太人分散流亡。
西元第四世紀:拜占庭時期,耶路撒冷再度成為基督教的城市。
西元六三四年:回教軍隊佔領耶路撒冷,並在聖殿的舊址上建造奧馬清真寺。回教勢力統治四百年。
西元一○九六年:基督徒十字軍東征,從回教手中搶回耶路撒冷。
西元一一八七年:薩丁統治耶路撒冷,猶太人與回教徒奉准回家,回教勢力再度統治該地七百年。
西元第十九世紀:歐洲猶太人開始激起回聖城的渴望,回歸者不少。二次世界大戰間,猶太人被殺了六百萬,引起全世界的同情。
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在美、英兩國的力挺下,以色列再度建國,以、阿國家間隨即爆發戰爭。短短的幾年內,爆發四次大規模戰爭。聯合國雖居中斡旋,仍徒勞無功,回教的阿拉伯國家不肯承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佔領權,反美、反西方國家情緒因而高漲,一連串的恐怖活動,從此展開。
二○○一年九月十一日:世貿大廈遭攻擊。
從上述的歷史進程不難看出,猶太人與阿拉伯人本就是同父異母兄弟的後裔。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回教、猶太教和基督教,本是同根生,不但信仰理念大同小異,連血緣也同樣源於亞伯拉罕。但卻為了自我的利益,相互廝殺。事實上,上帝對亞伯拉罕所應允的「迦南地」,是為普世全人類的,非某一族群或某一宗教團體所屬。只可惜因為人類的罪惡,所帶來的自私與仇恨,而將之視為己有,導致美國支持屬以撒後裔的猶太人回巴勒斯坦建國時,惹毛了以實瑪利後裔的歷史仇恨。
當以色列於一九四八年獨立建國後,因著中東與巴勒斯坦地區的宗教、鄉土和種族的新仇加舊恨,使得戰事連連,長久以來,聯合國就不斷地為達成和解而居中協調。雖然一九九三年底,雙方人民同意握手言和,由巴解領袖阿拉法特及力主「以土地換取和平」政策的以色列總理拉賓出席美國華府,簽署和平的「原則宣言」。
簽署儀式當天,應邀觀禮的來賓多達三千多人,美國各大電視媒體皆實況轉播歷史性的大和解。當時美國總統柯林頓的演說中,曾重述了舊約以色列人的故事,並說明聯合國致力雙邊和平的艱辛歷程。演說結束時,柯林頓還特地轉身向阿拉法特與拉賓說道:「中東地區的年輕人,長久以來便被教導去恨惡人、打仗,現在我們也可以給他們機會去嚐嚐和平。亞伯拉罕的子孫,以撒和以實瑪利的後裔,你們今日已共同開始一項無畏的旅程,我們從心的深處向你們說,願你們平安。」這一席話言猶在耳,只可惜雙方人民仍無法擺脫心中的「爭戰」,仍繼續「戰爭」。
諷刺的是,和阿拉法特簽署和平協定的以色列總理拉賓,竟在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四日,被以色列激進份子刺殺身亡。過了六年,又發生了九一一攻擊事件,使得美國大舉展開報復的行動。如此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冤冤相報何時了?
(作者胡忠銘╱高雄德生基督長老教會主任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