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9.16自由時報
☉李心
九月十三、十四日,在高雄圓山飯店召開「教育部九十一年全國九年一貫課程實務研討會」。
分組討論時,有位爸爸激動的、幾乎是用罵的,咬牙切齒的大聲說:「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六大社會新興議題、十大基本能力,加上教科書開放後版本不一,天呀,你們知道不知道,可憐的孩子們,每天必須讀多少範圍、多少本的書?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就像強迫孩子每一餐都一定要吃很多種類、又過量的食物一般,不撐死,才怪!」他一說完,掌聲如雷。
接著,站起來一位媽媽,她很難過的說:「九年一貫課程的作業,規定家長要帶孩子去海邊看落日,寫一篇觀看落日的作文。我們夫妻剛好都出差,爺爺因為行動上不是很方便無法出門,孩子擔心交不出作業被老師罰,哭著打電話…。」我仔細用眼睛搜索一下現場的爸爸媽媽們,可以看出他們心有戚戚焉,滿臉無奈。再看看在場的學者、專家、校長、教師們,只能用「無言以對」來形容。
天啊,九年一貫課程,不是因應八○年代教改潮流而生的嗎?不是台灣教育史上首次企圖真正貫徹「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回歸教師專業角色尊榮」的嗎?「放下背不動的書包、培養帶著走的能力」的教育理想,到底是哪裡出了差錯,為何讓家長這般的質疑和擔憂?為何叫平日口若懸河的教師和校長們,說不出足以讓家長放心的話語?
是「一本多綱」的混亂,還是追求紙筆測驗成績的無奈?是「包領域」的無力感,還是想要擠進明星學校的升學壓力?為何家長迷惘,為何還有校長和老師茫然無頭緒?是誰讓學校教育好像只剩下考試後的成績?是誰讓老師的「教育家使命感」變成「如何提高學生的紙筆測驗分數」而已?「升學率」,為何在新世紀還是許多校長們所不敢輕忽的課題?
十四日下午,綜合座談會上,有教師代表說:「其實,對九年一貫課程的質疑和擔憂,都只是觀念而已。」是的,只是觀念而已,只要觀念一轉變,變通方式隨之而來,所有九年一貫課程的問題,都將不會再是那麼嚴重的無解的問題。您不相信嗎?讓我們用生活的事件當例證,一起來檢視:
例一:爸媽帶著孩子到餐廳吃牛排,原來以專賣牛小排出名的餐館,菜單上竟然新增了羊排、豬排、雞排和龍蝦,沒有一個爸爸媽媽,會罵餐廳老闆「讓家長增加經濟負擔」,因為沒人會要求孩子把菜單上的所有東西,全買來吃下去;也沒人會擔心只吃一種主餐,會讓孩子營養不良、健康輸人。
我的意思是,看到不同版本的教科書、參考書、測驗卷的時候,只要選取喜愛的版本,讓孩子專心研讀,了解透徹即可觸類旁通。不應該讓孩子去背誦不同版本教科書或參考書的不同測驗題目和內容,因為「未來世界需要的是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人,不是考試一百分或九十分的人」;「今天分數高,並不保證未來會比分數低的人成功或幸福」。
例二:許多媽媽,每餐都會很用心的幫孩子準備不同食物種類的餐點,如肉或魚、青菜、豆類和水果等。但是,原本要買牛肉沒買到時,可以換羊肉或雞肉;買不到高麗菜,可以換茄子或青椒;今天剛好沒青菜,可以多吃一點水果。好像沒有爸媽會因為改變菜單或菜色,而難過焦慮;難道吃不重要嗎?吃當然重要,只是爸媽都知道:可以另外找到許多替代的食物,不會減少營養、影響健康和成長。
我的意思是:老師的作業方式,可以更多元的讓學生依實際狀況和可能作選擇;看落日可以寫作文,看花草、看天空或白雲、看河水或小魚游、聽風聲或蟬鳴、聽爺爺說故事或數爺爺臉上的皺紋…,不是也都可以寫作文?不必侷限於單一,要的是用眼看、耳聽、腦思考、文辭描述與表達等。
今天的學生,必須生活在二、三十年後的社會;誰能保證今天考高分,三十年後的社會人際互動一定良好?誰能證明今天讀現在的明星高中或大學,代表四十年後事業成功、身體健康?你相信嗎?在全球化競爭和選擇的新世紀社會裡,「判斷力、創造力、表達溝通、容忍挫折、面對問題、悅納自己、與人合作」等才是未來成功和幸福的關鍵能力。
作為一個推動課程革新的實踐者和研究者,對焦慮、徬徨、憂心的父母和沒有信心失去方向與使命感的教師們的建議是:先想清楚「你希望孩子在二十年、三十年以後是一個怎樣的人」,再來思考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的目的、理想和意義。
如此,將能對於具有多元化、適性化、統整化、能力化、選擇性與開放性等後現代特質的九年一貫課程,會有不同的期待和企盼、使命和責任。對於一本多綱、不同版本,會有多重選擇、多元機會的學習體驗的另類觀點。超越「基本學力考什麼」、「考卷有幾分」的侷限,轉念之間,孩子就可以不被過多版本的教科書、參考書、測驗卷「撐死」,而能在快樂裡陶冶全人格、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作者為台師大教育博士候選人,李心是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