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2.18自由時報
記者蘇永耀/特稿
陳水扁印尼行受挫,導因於中國對印尼政府施壓得逞,但外界似乎主客錯置,把焦點擺在印尼政府對台如何不善,台印關係也因之緊張。事實上,中國對台無所不用其極,才是事件的主因,民眾對此應有正確認知。
印尼雄踞印度洋、南海,為最大的回教國家,原本就是東南亞的重要國家,對於中國在亞洲地區日益崛起,無論在政治、經濟、軍事層面上,印尼方面皆深感威脅,而必須在合作與競爭間與中國細膩周旋,其他東南亞國家亦復如此,而這正為台灣開啟再度南向的空間。
更何況,中國對內的宗教禁錮,也涵蓋回教徒,例如對新疆地區東土耳其回教徒的殘害,以及去年為舉行亞太經合會議,甚至把上海地區的回教徒強迫集體遷徙,看在印尼眼中,中國不僅是戰略競爭的對手,亦非夥伴關係,更是具有宗教對立的潛在敵國。
然而,基於複雜交錯的國家利益,印尼必須表面尋求與中國結交,但也與台灣維持相當的實質關係,真正影響這次陳總統的印尼行,是因為行程訊息遭到中國掌握,產生足以讓中國介入運作的空間,印尼政府因而必須回到表面態度,印尼外長發言過度,雖是傷害與台灣的關係,但也不難看出中國施壓之大。
台灣除應檢討整個出訪時機與籌畫過程是否有缺漏之處,民眾更須認清,若無中國在國際社會高舉「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要各國承認「一個中國」以矮化台灣政治人格,印尼怎麼可能不張開雙手歡迎台灣?
換言之,印尼政府因為中國壓力而暫時屈服,也因對台發言不善而舉止失措,政府基於國家尊嚴必須嚴正抗議;但另方面,也應讓民眾瞭解,中國是如何打壓台灣,窮極手段封鎖台灣政府高層赴無邦交國訪問,中國對台灣的敵意才是真正且主要的問題根源。
與其在台印雙邊互動上打轉,應把焦點指向中國問題,否則既傷害彼此得之不易的關係,又平白讓中國漁翁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