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2.18自由時報
☉張裕宏
今年中秋節晚上到大安森林公園散步,看見公園裡有許多單位的活動。其中有原住民文化活動,也有客家文化活動,唯獨看不到河洛文化活動。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或也許是因為台北市沒有「河洛委員會」的緣故,不得而知。反正在那次活動中,河洛文化不見了。我和族內同仁討論這個問題,大家都同意應該有個「河洛委員會」以維護文化,並促進族群共和。
有人認為在台灣河洛文化無所不在。那是看走了眼。中原文化才是無所不在。河洛號稱台灣最大的族群,也已經變成一個迷思。語言是族群最明顯的指標,喪失本族語言的人就會喪失本族文化,變成他族。根據洪惟仁教授近來的研究,全台灣的華語人口總數已經超過全國總人口數的一半以上。換句話說,除了原住民、客家人以外,河洛人有半數約一千萬人已經失去大部分甚或全部的河洛文化,漸漸融入中原族群。這樣的話,那河洛已經退居第二大族群了。
又有人認為河洛是強勢族群,那也只不過是跟客家、跟原住民相比的相對強勢。其實這種強勢也早已成為歷史。五十多年以來,河洛一直跟原住民、客家一樣都是強勢,都任人同化。不然怎麼會流失人口與文化?河洛一樣沒有語言權、沒有教育權、沒有文化支配權,怎麼能說是強勢?
河洛既是弱勢,又已經成為相對少數,卻仍默默地繼續被滅族,沒有發聲的機構,地位不如原住民、客家。政府機關應準照原委會、客委會,成立河洛委員會,讓河洛不致滅亡,以示公平。而這工作應該從中央政府開始。
成立河洛委員會不只可做為領導救亡工作的機構,也可成為對口的機構,尋求化解族群間的歧見。例如客家精英很厭惡河洛人繼續自稱「Taioan(台南安平舊名)人」,而河洛精英也很抗拒「福佬人」、「閩南人」這些有特別用意的名稱。「福佬」是從前粵東移民(客家)對閩南移民的蔑稱(有時改寫成「河洛」,那只不過是一種包裝)。「閩南人」是從前國民黨矮化河洛人的稱呼,同時也否定了河洛人是台灣人。像這些爭端,不是一句「福佬沙文主義」可以化解的。某一族群的委員會也不可能與另一族群的每一個人討論問題。族群矛盾應該由代表相關族群的機構對談、謀
求解決之道。
更有人認為台灣的各族群已經「融合」,沒有族群問題,沒有必要成立河洛委員會。我認為高唱族群融合的人其實是鼓勵族群併吞;而宣稱台灣沒有族群問題的人不是不老實就是鴕鳥,不肯面對問題或不敢面對問題。
假使台灣沒有族群問題,為什麼往往到選舉就有某特定族群的族群總動員?假使台灣沒有族群問題,為什麼成立了原委會與客委會?
族群問題應該是行政院必須面對的問題。弱勢族群有發聲的權利,也有對口的義務。希望行政院正視問題,成立「河洛委員會」,使弱勢族群一律有發聲、對口的機構,以免潛在的族群矛盾爆發成族群衝突。(作者張裕宏╱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暨外文系教授、台灣教授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