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2.23自由時報《台灣21世紀國家總目標》
陳水扁總統日前在一項致詞中指出,推動國家政策時要以國家利益優先、全民利益優先、國防安全優先、普遍民意優先、專業領航優先以及均衡發展優先,作為六大基本要件。他特別解釋說,所謂「國家利益優先」就是國家利益永遠高於個人、團體或政黨利益,而「全民利益優先」則是指全民福祉與長遠利益,優先於其他商業利益、特定利益或短暫利益。
陳總統所提出之六大優先,並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針對近年來某些似是而非的言行,所提出的政策性回應。其實,這六大優先的總體精神,扼要來說就是「台灣優先」。兩年多來,關於我們國家前途、經濟發展、產業政策,甚至社會福利、文化活動,有些人一再提出背離台灣立場與主流民意的主張,形成極為負面的影響。尤其是,所謂接受一中共識、開放中國投資、推動三通直航的論調,根本只是特定在野政黨的意識型態,或者只滿足少數人的商業利益,至於我們的國家和多數民眾則深受其害。
另一方面,李前總統登輝先生也在群策會研討會發表論文指出,終結了長期外來政權統治的今日台灣,是一個自由、民主、獨立的現代文明國家,台灣不是任何大國的一部分,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均不依附任何大國。李前總統進一步解釋說,中華民國已進入「第二共和」,中華民國名稱不變,但透過六次的修憲建構,已不再是一九四九年以前的中華民國,因此「台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也就失去意義,國共兩黨認為在兩岸兩個政治實體之上有一個中國的存在,其實是用虛假的想像物來模糊「一中」。
李前總統還嚴肅地指出,台灣的國家定位認定,面對著國內、中國與國際三種力量的衝擊,我們最基本的課題,是要先解決內部認同的分歧與衝突。他認為,所謂「只有一個中華民國」的「一中原則」,其荒謬是十分明顯的,而這卻是台灣國家認同混亂的源頭。對於泛藍陣營整合,追求第二次政黨輪替,他從這個角度批評說,二○○○年的政黨輪替,必須在二○○四年鞏固,否則,外來政權重新掌權,是民主化的挫敗,也是本土化的倒退,這絕非「政黨輪替」的真諦。
陳總統的施政六大優先原則與李前總統勾劃的台灣國家總目標,可以說是互相配套的施政藍圖和歷史視野。如果前面的施政藍圖不能遵守六大優先的原則,實現台灣優先的目標,那麼後面的歷史視野也無法展開。同樣的,缺乏後面的歷史視野,前面的施政藍圖必定會有所偏頗,就像過去兩年多來的情形那樣,從經濟發展到國家認同都有逐漸偏離台灣主體之虞。現在,陳總統肩負領航台灣的重要使命,更應當以台灣優先、認同本土的主流民意為依歸,全力提振經濟,從而鞏固民主、凝聚認同。
北高兩市選舉結束以來,泛藍在野政黨醞釀整合,積極推動第二次政黨輪替。朝野政黨在選舉中互相競爭,是民主政治的常態。不過,伴隨泛藍政黨整合而來的,卻是扭曲的歷史論述與政策主張。例如,國民黨自稱經過檢討反省後,決定「與過去的錯誤一刀兩斷」、「甩掉過去十二年來的黑金陰影」,除了把民主改革成果一筆抹煞,還在重大政策出現大轉彎,包括廢除戒急用忍、捨棄台灣優先、模糊台灣認同。「重新出發」的國民黨主張,大幅開放中國投資、立即推動三通直航、接受一中共識。國民黨走上回頭路,與過去因為反對民主化、本土化而出走的人重組,似已失去過去為台灣打拚的意志。我們認為,在野政黨推動政黨輪替,是無可厚非的事,但仍應站穩台灣優先的立場,以促進國內產經建設、維護國家主權地位的政策,來爭取選民的支持。
台灣經過四百年的外來政權統治,好不容易才實現「當家作主」的願望,回顧這一段曲折發展,面對未來挑戰更應戰戰兢兢。近來,由於國際經濟情勢不佳,對出口導向的台灣經濟帶來相當的衝擊。而十餘年來政府忽略產業外移的嚴重性,未以改善投資環境吸引企業根留台灣,進而促使整體經濟升級轉型,實為目前產經困境的根源。然而,解決這些問題的作法,應當是投資台灣優先,再創台灣經濟之春,絕不是所謂的三通才能救台灣經濟、企業不去中國就會死。
前年大選首度完成政權和平轉移,不過,在泛藍在野政黨的杯葛下,政府的施政作為備受干擾,去年經發會更受制於人改採積極開放政策,結果造成嚴重的產經後遺症。幸而,經過一年的錯誤實驗,大溪會議終將政策主軸拉回投資台灣優先。但是,幾個月來,陳總統拚經濟、財經首長拚開放的矛盾現象依舊存在,不時遭到在野人士「口號治國」之譏。如今,陳總統在行政院主辦的會議強調施政六大優先原則,行政院各部門假使還陽奉陰違,不但無法令人諒解,陳總統的治國能力也會受到在野人士更猛烈的抨擊。是以,陳總統務必要密切注意,對於施政六大優先原則,相關部會是否有實際行動予以落實,特別是產經政策一定要力挽狂瀾,擺脫中國的經貿統戰圈套,確保台灣主權地位的穩固根基。有志重回執政之路的在野政黨,也應當以此為基礎與執政黨從事良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