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512
以台灣為名 開展國際外交

 

  2002.12.26自由時報《台灣21世紀國家總目標》

 時代在變,世界也在變。在國際社會趨向政經相互依賴、區域進行整合的情勢下,國際間的爭議糾紛以和平、協商的方式解決,已為國際社會共識。因此,一個國家的對外關係將是其國家安全戰略關鍵的一環。

 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社會如何定位,如何開展外交關係,將是台灣要永續生存、國家要安全發展的重要基礎。

 回顧台灣外交關係無法開展,中國長期無理的打壓,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是,國民黨政府過去長期以來虛妄的「一個中國」外交政策,才是導致台灣今天國不成國,以致名不正言不順,外交活動處處受干擾的主要原因。虛妄、不切實際的外交政策,不但阻塞了台灣在國際的生存發展空間,更危及台灣的國家安全。

 因此,台灣要能突破外交的困境,首先必須衝破「一中政策」的迷思,在國際上擺脫「一中」的束縛,自創台灣品牌,發出台灣之聲。在國內則須擴大人民的國際視野,突破「一中」心態,建立自主自立的信心,加強民間對外交流。

 使台灣成為名實合一的正常國家,在國際社會積極參與作為,是新世紀台灣外交的目標。

 台灣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們要充分結合二十一世紀的主流價值,與世界各國以及國際社會展開「全面參與」、「正常化」、「多元化」的外交關係。

 一、以民主、人權為利器。

 台灣已經由威權統治體制轉型為民主自由國家,對外的關係當然也必須因應這個轉型,重新調整出擊。作為一個新興而且成功的民主國家典範,這將是二十一世紀台灣外交最重要的利器。

 台灣要掌握民主人權這個普世價值,向國際間宣傳台灣過去推動的「寧靜革命」,成為民主轉型經驗的輸出國。過去,台灣「經濟奇蹟」是務實外交、經貿外交的後盾;現在,台灣的「民主奇蹟」、「人權立國」是二十一世紀人權外交、多元外交的基礎。

 二、加強區域合作關係。

 台灣既然定位為一個海洋國家、經貿立國,對外關係就是生存的命脈,政府應該帶領民間,全面推動與亞洲國家多元化的關係,從民間交流、經貿往來,到更深一層的結盟等等。

 三、發揮民間力量。

 「非政府組織」(NGO)跨國的運作展現了國際公民社會的新動力,亦是當今新世界秩序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台灣應號召民主自由國家的自由公民,共同對抗反自由、反人權的民族霸權軍國主義。

 四、積極參與國際組織。

 在傳統外交受困的情形下,運用國際組織來加強實質的外交關係,以彌補台灣在傳統外交上的不足,對台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五、全面培養對外事務人才。

 無論是國際組織的加強運作,抑或非政府組織外交的推動,對外事務的人才、資源都是關鍵,因此,加強培育對外事務的人才、各種語言專才,更是當務之急。

 一、台灣正名,推行以台灣為主體的外交。

 在國際上,許多人根本搞不清楚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 ROC)與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的差別。一提到「China」,一般的認知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不是中華民國。不脫離「中國」的混淆,台灣就無法有效走入國際社會。

 二、擴充外交資源、外交重於兩岸。

 二十一世紀台灣的國家安全仰賴於活躍而且有效的國際外交,因此,政府中外交部門的位階、預算及重要性,都應回復至一個正常國家的水準。目前部分人士輕重倒置的所謂「兩岸高於外交」之「位階論」,以及時有所謂「凱子外交」的批評,都必須扭轉過來。

 三、擴大往來對象,加強實質關係。

 正式的外交關係之外,實質關係也非常重要。美國、日本一直是台灣非常重要的關係國,但更應擴大往來對象,加強與亞洲的紐、澳、印度、東南亞各國、歐盟、東歐等國的實質關係。

 四、突破中國封鎖,多管道、多元化拓展外交。

 民主典範、經濟蓬勃、戰略地位重要,是台灣的優勢,是台灣藉以反擊中國打壓的實力。台灣應視世界各國的不同狀況,分別對象,善於運用這三大優勢,開展人權外交、經貿外交、軍事外交等多元化外交。

 五、集中資源在WTO積極作為。

 經過了十二年的努力,台灣已於二○○二年元旦成功加入「經貿的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WTO)。在未能加入聯合國之前,WTO是我國在國際多邊外交最重要的場域,一定要好好把握珍惜運用。

 六、推動台灣加入聯合國等各種國際組織。

 加入聯合國,不但可凸顯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事實,爭取國際集體承認,強化國家安全,使台灣成為國際社會名實合一的正常化國家。

 不過,台灣要加入聯合國,必先正名,以台灣的名份出發。我們要展開馬拉松式的全面性外交宣傳,使國際社會清楚了解今日的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人權立國的國家,不可繼續被排除在聯合國之外。

 七、突破傳統官方格局,鼓勵並善用民間資源,開展全方位國民外交。

 政府應善用台灣社會多元開放的優勢,推展全方位對外事務。台灣企業家、學者活躍於世界經貿、科技、學術舞台,台灣民眾不少僑居外國或假期遊走各國觀光訪友,都是國家開展國民外交的資源。

 八、建立全民外交學院。

 外交部已著手要將「外交部外交領事人員講習所」提升為「外交學院」,如能再進一步定位為「全民外交學院」,培育官方及民間的對外事務人才,應能更有效落實全民外交,發揮台灣全民的總體力量。

 以台灣為主體性的外交,必須徹底脫離「一個中國」的陷阱,才能有新的開始、新的機運。所謂「特殊國與國的關係」,不是文字遊戲,必須確確實實徹底落實。以「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為國家明確定位,凝結全民的國家意識及國民意志,是新世紀台灣外交再出發的根本。(本文由群策會發表,本報摘錄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