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2.29自由時報
今年以來,景氣復甦的力道雖不如預期強勁,但經濟整體表現卻明顯優於去年。根據主計處估計,台灣各項經濟指標已紛紛呈現由谷底回升的趨勢,經濟成長在今年前三季分別呈現百分之一點二、百分之三點九八及百分之四點七七的正成長,預測全年經濟成長率為百分之三點二七。而最近行政院經建會今天公布,十一月景氣燈號為綠燈,這是今年來連續八個月亮出綠燈,顯示景氣復甦雖緩,但經濟情勢持平。
然而令人憂心的是,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行政院主計處發布的十一月失業率為五.二二%,雖比十月下降0.0九個百分點,但是廣義失業率卻達到七.四六%的新高紀錄。而且,十一月失業率如經季節調整,實為五.一六%,比十月還高出0.0三個百分點,是七月以來,連續五個月走高。由此觀之,失業狀況沒有明顯變好。另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則是,製造業生產在第四季已回穩,但是服務業部門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的失業率,卻連續三個月走高。由統計資料反映,民間消費不振,已對就業造成衝擊。
但是,既然景氣對策訊號連續八個月亮出綠燈,外銷訂單也是連續多月以二位數成長,出口可說相當暢旺,為何民間消費不振,投資減少,而且就業人口並未增加?坦白說,問題的癥結仍在於兩岸經貿關係。台商在中國的投資金額已達一千多億美元,外移中國的企業數萬家,而長期居留在中國的台灣人也有數十萬人,這些外移的資金、企業、人才原本是台灣本地消費、投資的主力,如今卻外移中國,所以儘管台灣的出口成長,但是「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情況卻愈來愈多,由出口增加所創造出來的投資、消費與就業都是在對岸的中國,台灣則空有亮麗的數字。如此一來,台灣當前的景氣復甦便成了所謂的「無就業機會的復甦」,失業率自然居高不下,而由於消費不振,服務業的失業人口便明顯走高。
為了解決失業問題,行政院最近提出「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和「擴大公共建設計畫」,總計將花費新台幣七百億元搶救失業。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措施預計一年提供七萬五千個公共服務工作機會,包括失業者的家人在內,可以協助約五十萬人;第一季預定先進用約二萬人,以六個月為一期,每人合計至多工作十二個月,每月薪資約新台幣二萬元至二萬二千元左右。如果上述兩個方案能夠得到在立法院通過,預定在明年一整年提供十一萬五千個工作機會,可以協助十一萬五千個家庭度過經濟不景氣的寒冬。行政院前天晚上才宣布「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措施」起跑,行政院勞委員的「搶救失業專線」立即嚴重佔線,可見失業者求職心切,朝野政黨應該放棄無事不對抗的激情,替失業者設身處地著想,趕快通過這兩項法案。
不過,吾人也要坦率指出,政府以增加財政支出方式,提供民眾從事公共服務,來達到增加就業人口的目的,固然可以發揮短期效果,但畢竟只是一種救急的措施,只能暫時解決失業者的痛苦。如果經濟的大環境未能真正改善,此一救急措施結束後,民眾仍然必須面對失業之苦。因此,政府在提出解救失業問題的短期措施之餘,更應該從源頭去解決台灣經濟不景氣,有效防杜台灣的資金、產業外移中國,讓產業根留台灣,才是解決失業問題的長遠作法,否則只是挖東牆補西牆,病根未除,經濟終將積重難返,無以回天。然而,若觀乎政府在嚴格管制與規範台商的中國投資上,似乎成效有限,決心更為不足。
政府的兩岸經貿政策由「積極開放」改正為「投資台灣優先」後,對於防杜資金與企業的外流,似乎仍提不出有效對策。行政院最近宣布將以設立檢舉信箱、規畫破案獎金、建立檢舉人身分保護措施,以及建制「資金進出系統與賦稅資訊系統」等具體措施,嚴懲少數不肖台商的違法行為,以杜絕少數企業惡意債留台灣,有效管理中國投資案件。此一作為固然令人欣慰,但檢視政府過去的成效,卻又令人不敢寄予厚望。過去政府宣示對台商投資中國要「有效管理」,但先後辦過三次台商補辦投資中國登記,登記廠商只有二萬三千八百八百零六件,金額共計九十一億餘美元,此一數字顯然與真正情況出現極大的落差,凸顯了政府無法有效掌握台商的中國投資;既然無法掌握實情,又如何有效管理?現在更有部分執政團隊要員公開宣揚台灣企業要善於利用中國的資源,所謂利用中國資源,低廉的勞力當然是其中之一,如果企業對台灣的投資已呈現負成長,卻還要多加利用中國的人力,實在不知道台灣的勞工要到哪裡找工作?
總之,景氣既然出現復甦,應該可以解決民眾的失業痛苦,然而,實際狀況卻非如此。台灣經濟指標好轉,但實質面卻因為資金、企業與人才的外流中國,增加的利益其實是落在對岸,而使台灣的經濟成長只是虛有其表,「中看不中用」。拚經濟,如果不能讓產業根留台灣,再好的政策口號,恐怕都解決不了台灣的經濟沈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