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2.30自由時報
今年四月才以「富裕創投基金」名義在台募集資金投資中國,宣稱「要為台灣許許多多沒什麼大錢的功德主,投資賺點錢」的前監察院長陳履安,最近坦承他在中國的投資事業面臨周轉不靈的困境。
陳履安以往是政治人物,不懂生意之道,卻憑著一股或許是宗教的熱情,或許是濃得化不開的中國情結吧,竟然異想天開,在台灣募集資金登陸,如今陷入經營困境,並不令人意外。
遺憾的是,對於陳履安而言,這或許只是個人生涯中的一次小小挫敗,多學習到一點經驗,總算領悟如其所說的「以前當官時高高在上,從來不知道民間企業的困難」的道理,但是對於受其感召而加入投資的「沒什麼大錢的功德主」,卻可能面對大部分財產化為烏有的悲慘境遇。
生意失敗,並不可恥,也無須對之嘲諷,但是此事應該讓人警惕反思的是,其實陳履安募集小戶資金到中國投資,正是近年來台灣人一窩蜂的中國熱的標準症狀。台灣企業、資金湧進中國,美其名是全球化佈局,似乎不如此就落伍了,就會被淘汰。然而,有哪一種全球化竟然不止大企業外移,連中小企業,甚至手中資金不到百萬的升斗小民,也爭相到其他國家投資置產的?
台灣人以前眼中的中國是專制獨裁落後貧窮的代名詞,現在則是流著奶與蜜、遍地黃金的應許之地。在這種兩極化的矛盾心態下,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只有等到夢想破滅,才會幡然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