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2.30自由時報
☉伊銘
探究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改路向,既離不開目前高層財經團隊的政治風格,也離不開中共第三代的經濟主張,後者的影響恐怕還要大一些,因為無論從政治層面看還是從現實需要考慮,都離不開「繼承」這層關系。儘管如此,中央財經團隊主導者的政治素養、問政風格以及經濟觀念依然是外界判斷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指標,正如人們通過朱鎔基分明感受到過去五年來中國的經濟脈搏穩中求變、變而不亂一樣。知識全面,帥才與將才兼備在新一屆北京高層財經團隊中,料將擔任決策角色的政治局常委、現任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是被外界評論最多、研究最多的一個人物,結論是溫家寶知識全面、甚具財經工作經驗,帥才與將才兼備。這個結論尚屬中肯,儘管他在朱鎔基內閣四位副總理中排名最後(排序為李嵐清、錢其琛、吳邦國、溫家寶),但溫家寶最為年輕,主管業務最為廣泛。例如財政金融、城市建設和農業;發展計劃委員會、經濟貿易委員會、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稅務總局、環保局、統計局、林業局、糧儲局、證券監管委員會、保險監管委員會和各類銀行,均在他的「勢力範圍」之內。可說是掌握許多重要的決策、協調機構職務,也是兼職最多的副總理,中共高層刻意安排他接受歷練
的態勢卻十分明顯。
除了國務院的行政工作外,此前,溫家寶在中共中央也有許多實權職務。他以政治局委員身份兼任書記處書記,主管財經、科技、農業和農村工作,兼任政治局常委會所轄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金融工委書記、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西部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組長朱鎔基)、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住房改革領導小組組長、防汛總指揮部總指揮、綠化委員會主任等等。中國去年加入WTO之後,最令北京高層擔憂的問題,莫過於農業和金融兩方面。農業方面,由於開放農產品進口,將導致八億農村人口中的勞動力進一步過剩、農產品面臨滯銷,如何解決農業改造和拉近城鄉差距,已成為北京刻不容緩的任務;在金融方面,中國入會承諾國際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進入市場,而在中國金融改革尚未完備之下,如何因應外來挑戰也是一大課題。溫家寶過去恰好在這兩大領域都有所歷練,咸信明年三月國務院換屆後,溫家寶將可以一展身手。
溫家寶在中央書記處擔任候補書記五年、擔任書記十年,十五年間一直參與經濟類工作;在國務院擔任副總理四年,積累了全國宏觀經濟調控經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是決策機關,書記處為執行機構,溫家寶兼具決策和執行的角色。在原有書記處七個書記當中,他主管經濟、科技教育和農村工作。
現年六十八歲的常務副總理李嵐清,原主持國務院全盤經濟工作,但自去年以來就處於「讓賢」狀態,凡經濟類會議和集會大都由溫家寶主持,他的精力則放在科技、教育、計劃生育、文化、衛生和體育方面。經濟理論尚未成體系但務實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質構造專業研究生班的溫家寶,是中共中央高層為數不多具有碩士學歷的官員。一九八三年,時年四十一歲的溫家寶升任中國地質部副部長,為當時最年輕的共和國副部長。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的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溫家寶當選為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列位於「黨和國家領導人」,是廣義第四代最早進入中共高層者。
作為長期處在一線的中央主要財經官員,溫家寶當然有自己的思維及見解,儘管他的思維與見解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但依然可以通過他的思維片斷把握其經濟觀念。加快服務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緩解民困,從而保持經濟高成長並穩定社會,是溫家寶的經濟觀之一,他曾在服務業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解釋其政策思路。他說:「擴大內需,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必須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服務業,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人民日報》日前在頭版位置發表題為「認清形勢、堅定信心」評論員文章,特別闡述了溫家寶的這一觀點,暗示溫的地位將進一步加強。
健全金融系統的中央垂直領導,是溫家寶經濟觀的第二個內涵。一九九七年以來,溫家寶在朱鎔基主導下參與應付亞洲金融危機,並於一九九八年組成中共中央金融工委,建立中共中央對金融系統黨委的垂直領導體制。他也主持央行(中國人民銀行)的管理體制改革,撤銷各省的分行,設立跨省的九大分行,以分隔各省黨政機關對銀行信貸的權力干預。在溫家寶的經濟觀中,建立金融的中央垂直領導體制,要防止幹部腐敗,並建立制度約束如廉政責任制,幹部「要兩袖清風,一身正氣」。
溫家寶的另一個經濟觀表現在農業及農村工作方面。一九九九年以來,他在朱鎔基主導下試行鄉村費改稅,把基層政權向農民攤派的收費,納入農業稅統一徵收,將農業稅由百分之五調升至百分之八或百分之十,廢除鄉村幹部巧立名目的攤派,以減輕農民負擔。他力主規範鄉村的收費和收稅,禁止亂集資、亂罰款和亂攤派,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合法利益,使農業和鄉村經濟有發展的空間。他主張由政府財政負擔鄉村教育經費,停止向農民攤派經費。金融體系改革將放在首位依如前文所述,考察中國新一代財經團隊的基本路向,離不開中共第三代的經濟主張,而中共第三代的經濟主張,從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即可以找出軌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明年要圍繞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兩大任務」,著重把握好「四個方面」: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加快結構調整,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為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這些綱領性的要件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新一屆政府努力的目標。會議要求各級政府將注意力轉到「引導、規範、監管、服務」上來,盡快形成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結構調整新機制」,意味著政府職能將發生重大轉變;會議把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列為明年四項改革之首,預示著國企改革將有重大突破;會議突出強調了加強就業和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性,意味著中國把擴大就業確定為重要的宏觀經濟目標。
朱鎔基坦承中國經濟面臨的困境包括:行政命令及措施危害經濟領域;內需市場持續疲弱;產業結構改變,失業人口增加;農業、農民問題依舊;國有企業改革停滯;資金外流情況嚴重;銀行壞帳、不良資產比例高;證券市場長期缺乏有效管理;黨政部門非法設立小金庫;外債、內債問題多。而這些問題也將作為政治遺產交給溫家寶內閣(假如溫家寶接任總理成真的話)。
其中,失業率居高不下、市場疲弱及銀行壞帳呆帳龐大,又被稱為中國最難克服的三大難題,而當務之急的則是金融問題。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宣稱,確定將金融改革定為二○○三年四大改革項目之一,即說明解決金融問題已變得十分迫切。
為此,北京高層決心效法西方金融體系將央行分拆,分離其金融監管和貨幣政策兩種職能,並成立銀行監督管理局。目的在於,一方面讓中央銀行專注制定與執行貨幣政策;另一方面,銀行監督管理局的成立,可以與證監會、保監會形成對銀行、證券、保險「對口監管」的格局。人民銀行將逐步淡出金融監管領域。
選擇重塑金融架構作為推動下一階段中國經濟改革的突破口,對溫家寶而言是一件好事,金融體制已成中國經濟發展瓶頸,突破這一瓶頸就意味著別有天地;更重要的是,金融是溫家寶最熟悉的兩個行業之一,在熟悉領域拓出一條道路,當然不會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