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10 自由時報
◎柯玉雪
台灣人用台文寫作、發表意 見和思想,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但是,要在報紙上印台文文章,發展台文藝術,卻有一些想像不到的困難必須花時間解決。雖然我們知道唯有發展屬於自己的台灣文化,才是身為台灣文化人的根本,而今從這樣的困難中覺醒,卻也免不了有一番感傷。
五年前,我在一家台灣的基督教報紙當記者,接觸一些注重台文發展的人士,那時就希望自己也能在這方面參與努力;三年前我調任該報副刊版主編,當我接主編的第一天,心裡所想的,就是希望能編一個足以表現台灣文化的台文版。
一年過去了,我沒有向上司提報我的構想,因為我覺得時機未成熟 ,台灣人才剛剛當總統。第二年,我提了我的台文版企劃案,上司沒有表示任何意見,只是好像沒有看到這個企劃案一樣。工作單位有些同仁也反對,因為整個單位內,只有我一個人看得懂用羅馬拼音的台文。即便大家反對,我仍然沒有放棄,還是默默地注意台文作者,準備等候時機。我相信,只要我做好準備,一定會有機會的。
我所做的準備,包括要搭飛機從台北到台南或高雄,去參加台文作者可能出現的集會,希望先跟大家認識。我堅信只要隨時預備好,就有機會上路。現在,機會真的來了。去年,整個台灣社會學台語的風氣提昇,下半年度,我見時機成熟,又提了一次我的構想。這次上司很感興趣,大力支持,給經費又給人,我們準備大幹一番。除了我自己看稿之外,還特別邀請一位台文造詣受肯定,又認識很多台文作者的特約編輯幫助我們,一起來編這個展現台灣文化的台文副刊版。我們做了很多努力,原先構想和企劃案也多次修改而終於定案,稿子也來了,都是台、中對照,文采優美
,即使完全不懂台文的人,也可從中文解釋與提示來學習台文。但是萬萬沒想到,這個版卻因為電腦排版軟體無法顯示台文的聲調符號,而遲遲無法印出來,還在測試階段(其實是無法測,工程師也沒辦法)。我請教過許多相關人員,我們的配合廠商也在努力尋找解決方法,卻至今還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我赫然發現,全台灣,其實也是全世界,似乎都還沒有人用一般報紙尺寸來出刊台文版。目前有刊出台文的,多半是書籍,大都是比一般報紙尺寸小的刊物,而且這些刊物的發行量都不大,可以說都是小眾文化。我本來以為,這一件排版軟體的阻礙,應該是讓我頗為苦惱的事,但是仔細思量,我該苦腦的是排版軟體無法顯示這些聲調符號嗎?還是為我這幾年來苦心孤詣為台文版做出的努力落了空而難過嗎?絕對不是。行文至此,不知道有多少人能體會,身為台灣文化人的悲愴?悲愴從何而來呢?只要想一想,為何直接表述台灣文化的媒介,至今還是停留在「小眾」?為何還沒有一個報紙刊出整版的台文文藝創作?為何我們的路標少有用台文思考方式寫成的?為何最近報紙都在談「去中國化」,卻仍有這麼多不知所措的文化工作者,只能以小眾的方式存在,而幾乎是「孤芳自賞」?為何有這麼多的「為何」?如果台灣人連自己都不知如何發展自己最基本的文化─台文,都沒有努力發展屬於自己的基本文化,奢談其他的「中國文化」有何意義?
台灣的文化人你們是醒著的嗎?台灣人真的愛自己的台文嗎?不愛。如果愛,為何有那麼多人不懂台文?為何這些台文書刊一般書店還是很難買到,就算有也選擇性很少?為何連發行台文報紙最基本的硬體設備到目前都還缺乏?當我去問這些報紙排版的軟體工程師,他們回答我說:「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用台文白話字排版的事。」當我跟某些朋友分享,我要主編台文版副刊的事,很多人都很驚訝,還有人問我:「你那麼年輕怎麼會讀那個白話字台文,那不是老一輩的人才會讀的嗎?」哀哉!台語文化,難道台文真的只是屬於老一輩的,年輕一輩可以不必學嗎?五、六年前,常常有電台邀請我寫閩南語廣播劇,我卻只能用中文寫,因為演員大都看不懂白話字。
前幾天,我們的特約編輯很擔心的跟我說,以前也有一些人跟她聯絡過,想要出版台文刊物,後來都因為排版問題無法克服而放棄,她很擔心我們這次也會步此後塵。一想起台文,我內心有諸多的感慨,知道編台文版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不知道這東風要等到何時吹來?其實台灣文化發展的最大阻礙在台灣的人心,而不是這些硬體設備,因為只要有心,這些硬體設備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所以我們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看重台文的發展嗎?或者把這當成別人家的「閒事」?(作者柯玉雪╱編劇學會秘書長、基督教刊物副刊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