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27
中國EMBA 花大錢學不到東西
政大評比調查 指對岸師生、學員互動差 不易建立人脈

 

2003.02.12 自由時報

兩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比較一覽表

EMBA
中國大陸
台  灣
開設學校 北大、清華、復旦 台大、政大、交大等
課程內容 草創期,內容不足,過於理論 配合實務需求,理論與實務兼備
師  資 完全依賴外籍師資,
對大陸商業環境不熟悉
本土籍居多,與實務界互動頻繁
上課方式

北大/全班上課,偏通識,無選課自由
清華/每月集中上課四天,上課八次拿學分

分科、分組自由選修
收  費 北大/約98萬台幣(不含交通食宿)
清華/約100萬台幣(不含交通食宿)
約30至45萬台幣
人脈建立 困難/師生及同學間交集少 容易/師生同學互動高,學程結束,三分之一學員換工作

資料來源:政大商學院
製  表:記者申慧媛  圖表設計:美編組

 〔記者申慧媛/台北報導〕中國北京、清華等知名大學近來興起開設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熱潮,並頻向台灣學子招手,不過根據國立政治大學昨天公布一份最新兩岸EMBA課程評比調查發現,中國的EMBA課程,學生花大錢也學不到東西,且師生及學員間互動不佳,建立人脈不易,就讀附帶價值不高,而呼籲學生報考前應仔細盤算是否值得。

 中國清華大學去年九月首度開設EMBA學程,引起不少台商及台灣學子的注意,為了解中國各大知名大學所開設的EMBA品質及辦學情況,政大商學院特別於去年底走訪中國六大開設EMBA的知名大學,包括北大、清大、人民大、上海交大、上海復旦及上海財經大學等。

 政大EMBA學程執行長樓永堅表示,中國多數大學EMBA課程招生條件不適合台商或台灣的學生,除要具大學畢業及相當工作年資外,第一要件是要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其次是要「品德良好、遵紀守法」。

 他指出,中國的EMBA課程最不值得的是收費高、課程內容不理想,學員花了大錢也學不到東西,包括北大、清大等課程部偏重理論,缺少實務操作及互動,部份知名中國大學則乾脆以邀請外國名師赴中國以英語授課方式操作,但一學期的課程往往密集安排在兩三天就授完,學員吸收困難,且多數學員英語能力普遍不佳,常常都是「有聽沒有懂」。

 政大商學院長吳思華更指出,配合外籍教授英語授課,中國清大還特別在課堂設置專門的翻譯,課程中沒有互動式討論,因此,多數學員私下就反映,乾脆由翻譯來講課就好,「外籍名師」只是個「裝飾」而已。

 有鑑於台灣學生赴中國就學,看中的是希望能藉此建立在中國發展的人脈,吳思華昨天也希望能打破這項迷思,他指出,中國北大、清大等EMBA課程,一個月集中上課四天,上課八次課程即結束,學生之間缺乏互動,更別說是交朋友和建立人脈了。

 反觀國內EMBA學程,吳思華強調,學生間互動高成為令人注目的附加價值,而經營「桂冠」企業的前學員就曾利用學員課堂間討論的火花激盪,把原手魚餃皮改為機器化生產,解決企業內部每到火鍋季節前產品供應不足的問題,政大也統計,該校EMBA學員畢業後,平均有三分之一的人「換工作」,顯示學員在各企業間的互動良好。

 〔記者申慧媛/台北報導〕政大、中山、交大聯手與美國華盛頓大學合作,開辦第一個「跨校國際雙碩士學位」,台灣學生得在規定的三年修業年限中,將兩校所規定的學分修畢,即能同時取得國內及國外大學兩張碩士文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