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23 自由時報
記者梁世煌/特稿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日前在對該國大學生的一場演講會中,指出台商在中國投資已經造成台灣經濟被掏空,台灣本土因此得面對高失業率的問題,新加坡未來也有可能面對類似的風險,因此應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日前國內一項針對民眾及國內企業對台積電登陸的問卷調查,結果有六十六%的民眾對於台積電登陸,將可能引發科技產業西進風潮並造成失業人口攀升感到憂慮。
為了爭取立委對台積電登陸的支持,行政院長游錫
二十日率領相關部會首長拜會台聯黨團,希望尋求立委支持,但是對於有關八吋廠登陸前提,即十二吋廠經濟規模量產的要件為何,游揆當場的回應仍然相當籠統。
上述三件事,發生在不同的時間、地點,但焦點都圍繞在產業登陸上,而台灣產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西進中國的效應,已經引起鄰近國家的注意及國內百姓的疑慮,則是不容置疑的現象。
台灣目前不僅正在承擔產業西移的後果,這樣子的情況也成為新加坡呼籲該國企業不可盲目西進的負面教材,但是經濟部官員似乎沒有學到教訓,反而積極安排台積電登陸的審查會,如果經濟部長林義夫的眼中只有個別企業的私利,而沒有失業勞工的利益,就不是稱職的經濟部長,政府有必要調整其職務。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民眾目前有超過六成以上的比重對於台積電西進懷有強烈的不安,這是民意的顯現,政府不能視而不見。
全球各國企業外移案例中,更從未見過企業在母國社會不安情緒中仍出走者,因此政府「積極」協助台積電西進案中,若只是協助業者到海外進行市場卡位,而不解除人民疑慮及確保就業機會,未來要付出的社會成本恐非現今在位者所能想像。
雖然游揆拜會台聯黨團具有化解在野黨反對台積電西進阻力的用意,但我們仍希望負責把關的立委諸公,堅守台灣高科技產業命脈的最後一道防線,反對晶圓廠西遊,才能讓台灣成為新加坡抵抗中國磁吸效應最佳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