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23 自由時報
〔記者朱漢崙╱台北報導〕國內產業界頻頻要求兩岸直航,不過台灣智庫董事長、前經建會主委陳博志認為,兩岸直航必須注意經濟戰略佈局,特別是必須要求對岸撤除不公平的關稅、出入許可等貿易障礙,以及退出海峽中線化解武力犯台疑慮,否則只會對台灣整體利益造成更大的損害。
而包括成功大學衛星資訊中心執行長羅正方、台灣經濟研究院二、三所長龔明鑫也一致指出,必須考慮兩岸三通加重中國磁吸效應之後,對我國晶圓出口主力產業競爭利基的損害。
陳博志表示,我國對中國的投資佔國民生產毛額的二%,比起美國與日本只有萬分之五,已高出太多,而我國對中國的出口佔我國總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因此我國對中國的經貿往來不能太過依賴,必須考量到經濟戰略佈局。他進一步以三通直航為題強調,中國對我國設下很多不公平貿易障礙,如果談判直航的同時無法要求對方將這些障礙拿掉,這種直航只會造成我國更多資源單向、大量流到中國,使我國失血更多。
陳博志分析,即使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仍有太多對我國不公平的經貿政策,因此我國單方面對中國開放對我國並不利,例如石化產品輸出中國尚須課十六%的高關稅,租稅減免只是虛晃一招,中央給,地方再加,以及只允許極少數人民來台觀光等,這些都是不公平之處,這些障礙不拿掉就先開放直航,各種資源單向往中國流通將更快。
陳博志也指出,從中國的產業發展策略,可看出其以奪取我國產業為目標的敵意,否則高科技領域那麼大,為何中共卻唯獨志在發展半導體、晶圓產業?
羅正方表示,我國八吋晶圓產業因為具有垂直分工及群聚效應而有競爭優勢,在談兩岸三通的同時必須對競爭力流失的危機審慎以對,例如科技保護法就必須特別重視,來因應中高階廠商出走造成的後遺症,特別是中國對智慧財產權極不尊重,在兩岸談直航的時候必須將技術保護的問題一併討論。
龔明鑫強調,台灣晶圓設計之所以揚名國際,就是因為我國有很強的晶圓代工業為後盾,因此就算晶圓設計留在台灣,代工業卻出走,一樣會對我國晶圓產業造成衝擊,業者在西進時必須了解此一危機。
陳博志也認為,現階段直航仍有中共武力犯台的疑慮,因為中共經常侵犯海峽中線,若要談直航,至少中共必須重申尊重海峽中線,將飛彈、戰鬥機等武力佈局後撤。
〔記者王憶紅╱台北報導〕三通直航絕非是台灣經濟發展的萬靈丹,台灣智庫執行委員、成功大學衛星資訊中心執行長羅正方昨日在台灣經濟戰略研討會中指出,三通後對台灣傳統產業幾乎沒有正面影響,若大陸產品再傾銷到台灣,引發削價競爭的惡性循環,中小企業將面臨關廠倒閉。
羅正方表示,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是「引進、吸收、超越」,中國對台政治戰略是以民逼官、以商圍政、以通促統,因此台灣的因應戰法應是「分散、轉型、領先」。
羅正方說,分散就是要防止過度集中投資中國,造成產經結構過度依賴大陸,因此必須堅持全球佈局的信念,爭取作為WTO會員的應有權利,積極與工業化先進國家簽訂FTA(自由貿易協定)。
轉型則是要深化操之在我的改革,從生產要素的革命性檢討,軟體法規的儘速革新,行政效率的全面提升,到形塑台灣全球運籌的競爭優勢。
最後則是在兩岸經貿互賴中,謀求優勢領先,並提升台灣在全球分工體系下的價值鏈位置。
羅正方指出,根據模擬顯示,我國若在加入WTO後的一兩年間,全面開放中國大陸商品進口,則台灣的進口將增加新台幣九百五十四億元,但台灣的出口卻只增加六百五十二億元,使得GDP減少三百零二億元(大約占整體GDP的零點三一%),而失業人口增加五萬人,這樣的衝擊程度遠比一般估計單受WTO因素影響來得大。
而三通對產業的影響,羅正方分析,在資訊電子業方面,「兩岸開放直航貿易取代部分中國直接投資」的構想,未必全然能挽回產業持續西進的趨勢,多數業者在三通直航後,仍有深化對岸投資的意願。
由於中國具備中低階成熟產品的生產技術,成本也遠低於台灣,因此開放進口中國成品,對於國內通訊、家電、照明產業等低生命週期、低利潤的產業,將會面對低價產品的壓力,倘若因對岸傾銷而引發削價競爭的惡性循環,台灣的中小型企業恐將面臨關廠倒閉。
羅正方的因應建議是,建構適合研發設計的環境,讓台灣的技術保持創新與領先,維護產業群聚效應,讓「量產效率、製程良率、彈性應變」的台灣優勢不會流失,如此台灣製品在全球商品供應鏈中,才能維繫高附加價值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