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24 自由時報
〔記者蘇永耀、黃忠榮╱台北報導〕美伊開戰在即,前國防部副部長、現任國策顧問陳必照指出,由於開戰的可能性很高,他預估開戰前夕美國還會再公佈更令人信服的證據,令反戰國家啞口無言,他並認為中國對台灣不致輕舉妄動,也別想拿北韓議題與美國交換對台海政策的讓步。
台灣智庫昨日舉行「美國與伊拉克之戰─台灣的觀點與因應」座談會,主持人國關中心副研究員陳文賢博士表示,美國對伊拉克作戰,將對全球局勢產生極大衝擊,美國也在開戰前不斷進行外交努力,避免予外界「牛仔式」單邊主義的作風。
陳必照則認為,這場很可能開打的戰役,將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對國際局勢最重要的轉捩點。
他表示,九○年代初結束美蘇冷戰後,世界漸朝「一超多強」的格局發展,美伊戰後將更確立美國獨霸的地位,幾乎只有古代的羅馬帝國可相比擬。
陳必照說,由於海珊政權的野心,基於油源穩定供應,也防止伊拉克藉由核武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等,威脅鄰國科威特與沙烏地阿拉伯,進而與以色列發生衝突,美國此役是「非打不可」。
他分析,與上一次波灣戰爭不同的是,這次美國將首度採取「軍事事務革命」(RMA)對伊拉克作戰,據估計將至少有九項新興武器,例如已知將使用非核武的電子脈衝武器,對伊拉克的指揮、管制、通訊、電報、情報、偵測等系統全面斷路,等於讓其「沒有眼睛,沒有耳朵」,達到癱瘓敵人的目的。
此外,美國這次出兵也將分從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以及土耳其、波斯灣等三邊夾攻,土耳其國會雖延後美國駐兵的投票決定,但基於國內需求,最後應該還是會同意,另經由波斯灣航艦上的特種部隊,也將對伊拉克後方形成包夾,總之,這次出兵將是一種新興武力與戰略的展示,應可達成速戰速決的軍事目標。
對於東亞局勢的牽動,陳必照說,北韓現在似乎有些蠢動,不過,等到美國速戰速決伊拉克,就會回過頭來處理東北亞問題,屆時北韓的氣勢與強硬程度將不如前。
至於中國,陳必照認為中國尚未能精確評估本身的國家利益與能力所在,對台海或許不致輕舉妄動,但若想藉由影響北韓,進而達到與美國進行台灣交易,恐怕也是一個空想;因為擁有核武的北韓,對日本與中國都同樣是威脅。
陳必照說,美國並沒有佔領伊拉克領土的必要,反倒是如何在美伊戰事結束後,避免伊拉克國土分裂,促成境內阿拉伯人、庫德族人等族裔籌組聯合政府,將是更重要的課題;在這方面,我們政府已經表態願支持伊拉克戰後重建,提供人道救援,是符合國際主流的正確選擇。
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洪茂雄則表示,中國常利用國際危機時採取軍事行動,例如五○年代的金門砲戰,中國就是利用韓戰發生的機會;因而美伊戰爭若是發生,中國會否利用此一機會輕舉妄動,不應掉以輕心。
至於法國、德國為何堅決反對美國對伊動武,洪茂雄解釋說,有人認為法國總統席哈克是想藉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從法國的傳統來看,以前戴高樂就常在外交政策上和華府唱反調,席哈克以戴高樂的傳人自居,和美國不同調並不令人意外。
洪茂雄認為,德國現在的總理和外交部長在六○年代時就相當反越戰,他們沒有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的痛苦,但經歷過經濟起飛的成果,他們的反戰可以理解;另個原因是德國過去七十年發動三次戰爭,德國也不想再讓世人存有德國好戰的印象。
此外,德國的民意趨向是反戰,政黨為求勝選,也不得不順應民意作出反應,但是柏林政府的態度卻讓美國相當感冒,因為冷戰後西德是獲得美國的幫助才能對抗蘇聯,而東西德的統一若不是因為美國的支持,也未必能夠如此快達成,所以美國對德國反對出兵伊拉克的態度非常不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