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3.03 自由時報
我國正積極和美國、日本、新加坡和巴拿馬等國家洽談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之際,中國卻發表聲明警告各國說,任何國家若與台灣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將會有嚴重的政治後果。台灣智庫上週在台灣經濟戰略會議中建議,我國若要達成全球化而避免被中國附庸化,則兩岸推動直航的先決條件之一即是中國應明白放棄在國際上孤立及傷害我國的政策,中國不僅不可反對其他國家和我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也不應阻礙我國參加東亞經濟合作組織。然而統派媒體卻不報導這種正面的建議,反而藉在場官員的談話斷章取義,大肆倡導自由貿易協定無用論,認為三通直航才是當務之急。統派媒體這種扭曲的報導,再次證明他們根本是站在中國的立場看問題,千方百計要阻止我國和其他國家的合作,進而逼使我國走向被中國併吞的道路。
首先,我們應了解自由貿易協定的功能。儘管貿易自由化已在國際上推動了幾十年,大部分國家也都是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會員,但大部分國家仍對國際貿易設下不少限制。世界貿易組織雖然持續推動各種貿易及經濟往來自由化的談判,但各國基於不同的利益,很難達成共識。在這種全球自由化的程度及速度不如理想的情況下,有些國家則希望藉由雙邊合作以降低兩國之間的貿易障礙,但依據關稅貿易總協定及世界貿易組織的最惠國待遇原則,任何會員國對其他國家的優惠措施,都必須同時適用於其他會員國。按照這樣的規定,則未參與雙邊自由化協商的會員,便平白的享受了自由化的利益,而自身卻可以不必自由化。這種搭便車的乘客一旦太多,將肇致國際貿易的自由化更為困難。因此世界貿易組織定了一個規矩:若雙方或多方同意相互貿易完全自由化,則雙方或多方可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其中所涵蓋的自由化,僅可適用於自由貿易協定的會員之間,而世界貿易組織其他會員國則享受不到同樣的優惠。換言之,自由貿易協定是世界貿易組織會員間可以建立排他性小集團的辦法。
由於世界貿易組織推動自由化的速度不夠,很多國家不僅希望密切往來的國家進行更多自由化,也希冀能排除其他國家而分享區域內的利益,因此近年來自由貿易協定已成為國際間相當風行的努力方向。由於自由貿易協定對非會員存有差別待遇,它必然會造成一部分非會員國的產品被會員國的產品所取代,因而不免受到傷害。我國好不容易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會員,且在國際經貿往來上爭取到與其他國家平等的地位,若其他各國之間紛紛簽訂各種自由貿易協定,而我國無法參與,則我國自不免將再度被歧視和孤立。這是我們必須努力與某些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最大原因。
中國方面很了解自由貿易協定的這項功能,因此積極阻礙其他國家和我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其實依世界貿易組織的相關規定,自由貿易協定是會員間的合作,並不涉及政治的承認或爭議,因此中國要惡意阻止其他國家和我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就是要阻止我國和其他國家的經貿發展,要在國際經濟上孤立我們而局部封鎖我們的對外往來,並促使我國的廠商和人民因難以和外國進行貿易而受到傷害。
在中國如此惡意打壓我國、孤立我國的情況下,國內竟然有人極力主張要以三通和中國更密切往來,也有人不作深入的分析,信口胡言說直航的重要性超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也就是我們要一方面忍受中國在國際上孤立我們,另一方面則要加強和中國的往來。這豈不是要我國放棄全球化而積極中國化,變成中國的附庸嗎?國人不妨注意一下,這類人士和媒體一向的主張都是依循一種特殊的原則:只要是強化我國與友好國家間關係的政策,他們一概反對,而加強和中國往來的政策他們則強力支持。國人若以這個原則來檢測,就不難看出那些人士和媒體的心態了。
我們也要提醒政府官員在談論兩岸問題時應極為小心,尤其在引用資料或說明問題時要力求清晰以避免遭到扭曲。例如各界對直航之利弊有不同的評估,官員在這次研討會所提到的德意志銀行之報告就屬於評估利益偏高的一項研究。這項研究假設直航可以使運費下降百分之五十,根本不符事實。事實上,散裝商品目前彎靠第三地所增加的成本有限。華南地區很多商品不論能否直航都是經香港轉運較為方便,而福建一帶的產品已多在利用境外轉運中心。因此直航節省的成本並不如想像之大,中華經濟研究院的調查報告認為,約僅節省原來運量成本的百分之十四,而直航整體的利益僅佔國民所得約千分之一點五。這些研究基本上並未估計直航後民眾大量前往中國觀光兼採購對國內旅遊等產業的衝擊,其分析模型的假設是充分就業而忽略了三通最嚴重的經濟代價就是失業。台灣經濟研究院只就商品進出口來估計,也未考慮到中國旅遊的影響。另外據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估計,東亞各國加入各種自由貿易協定的潛在利益以我國的最大,超過國民所得的百分之五。這些專業的研究白紙黑字,若有人還要說直航比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更重要,豈不是癡人說夢而誤導台灣的人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