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3.02 自由時報
◎ 陳昭姿
有人說,阿扁總統下回競選的副手最好來自黨外或企業界或學界,因為這樣可以對選票的開拓產生加乘效果。但是,這套理論從來沒有被歷史驗證過,從人性的觀點來看似乎也不可能發生。
如果原來不是台灣之子的支持者,有多少人會因為副總統的人選,而真的願意在選票蓋下戳記?當年宣示呂副總統成為副手候選人的記者會上,我見到曾經出馬競選副總統的王姓女律師出席發言支持,也見到孫姓歌仔戲巨星的站台鼓勵,但是這兩位如今明顯是藍軍陣營的女性,有誰會相信三年前的大選,她們真的為了支持呂副總統而曾經票投阿扁總統?
另一方面,有人認為從企業界或政界之外尋找副手,可以有加分作用。但是正式擔任競選副手的效力,真的強過在競選過程中願意站台發聲助選的威力嗎?一個企業界主管,如果他或她私下肯對部屬曉以大義,或是誠心以具體方式鼓勵員工,這樣的拉票方式難道不是更容易成功嗎?
過去三年,阿扁總統因為執政障礙始終沒能剷除,又必須倚賴中間路線作一名全民總統,我們雖然可以體諒,也會繼續支持,但是此舉事實上已經讓許多心急有餘,耐心不足的固有支持者流失了熱情與信心。總統身邊的幕僚,似乎又仗恃這群支持者已經被本土信念綁票,傾向開發所謂的中間選票,殊不知去年台北市長選舉喪失大量選票的主因,就是曾經高度熱情一向視同自己參選的固有支持者,不再有熱情去影響別人。難道有人天真的以為,中間選票是靠中間政策帶來的?究竟是我們這群死忠派去影響曾經受惠於我們,或和我們有交情的人比較容易;還是陳述在報章媒體國會上被蓄意扭曲的政策容易拉得到票?
在許多時刻與場合,呂副總統的話詞與表現,總是可以適度有效的,為我們這群因信念而非私利的支持者說出心裡的話。當某些阿扁總統的固有支持者,不能充分諒解執政情境必須對情緒或言談有所侷限或斂飾時,呂副總統的坦誠與言談,就成為撫平民情的安定劑。因為,她就是我們最強有力的代言人。何況,經過三年的適應期,如今我們已經感受到總統與副總統之間有良好的互動與互信。
誰敢說,他或她比堪稱台灣之女的呂副總統更適合做我們下一任的副總統?呂副總統不但可以彌補阿扁總統不得不的失分,還可以保住向來最忠誠的固有支持者的熱情,而這正是下次大選勝選的關鍵。(作者陳昭姿╱台灣北社社員)